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武进日报

叶圣陶教我培养写日记的习惯

日期:01-16
字号:
版面:第[db:版面标题1]版:第A03版:文笔塔 文艺       上一篇    下一篇

我与叶圣陶先生相识于1956年秋,彼时我读初中二年级。是叶老的《多收了三五斗》课文,让我俩有了悠悠岁月长达30年的通信生涯。如今,我保存叶老250封信札、一批诗词手稿和若干合影照片,曾六上京城,成了叶老感情深笃的忘年交。

长期以来,我从叶圣陶教育思想中获益匪浅。尤其如何读书、教书和育人,培养学生写日记习惯诸方面,都得到叶老的教诲,终生难忘。上世纪60年代中叶,我踏上教育岗位,在常州郊区农业中学教书。进门伊始,就受叶老“教师要突破以教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教师不要靠两本书(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过日脚”的影响;我做语文教师后,他又不厌其烦助我解答语文教学上的疑惑,再三叮嘱:“语文教学的目的,一是要教会学生自己看书读书,不断汲取精神养料,二是教会学生自己把所学的东西,能够用嘴用笔表达出来。”还高瞻远瞩提醒我,“语文教师的讲课,不只是讲一篇篇课文,还得教会学生做事做人。”有一次,在信中和我谈起“端正学生学习态度、培养学生习惯”时,叶老说,“态度、习惯,不像一种知识、一种技能那样看得见、摸得着,但对学生学习任务的完成,乃至走上社会的学习工作都是至关重要的。”我新兵上阵,农村少年阅历少,指导学生作文有困难。叶老让我“从培养学生写日记入手”。一句话,让我思想开了窍,尝到了甜头。写日记,对初中学生来说,是“开门见山”的引导,这就开始留心身边的人和事。比如某社员不赡养父母,父子反目成仇。某某计工员打分不公,引起劳务纠纷……这些家庭社会生活中的小事琐事,都留心听,细细观察思考,学生下笔,有了新意新内容,写作慢慢上路,有了起色。

后来,民进中央宣传部为学习宣传叶圣陶教育思想,委托开明书店出版社编印《叶圣陶答教师的100封信》(叶至善主编)也编入叶老写给我的10封信。书中部分篇目是回答中小学教师“重视学生习惯,培养学习写日记兴趣”的课题。叶老说道:“写日记可分为三种目的,一是记录所见所闻行事所感,二是记录人生经历或作为检视人生及反省人生的途径,三是作为写作练习方式。那我写日记,就是包含了以上三种情况。不过,写作的方式方法有待精进。为什么说我写日记的方式方法有待精进?我发现自己写作有一个毛病,经常想一下子内容的涉及面很广泛,篇幅很大,所以经常写的时间非常长,写到最后没有耐心,又坚持写完。这样,一是效果不好,其次给自己带来不好的感受和记忆。本该是一次愉快的写作,到最后弄得不想写作。”叶老论写日记的提示,在中小学教师中引起了共鸣。

1982年,我带小学四年级的儿子李强到北京叶家过年。一见面,叶老摸摸李强的头,“书包带来了吗?”儿子天真地摇摇头,叶老转身找了一个笔记本和一支铅笔对我说,让孩子学写日记。在叶老身边,李强一天一篇,一连写了16篇《京城日记》。回常州后,李强写了一篇《在叶圣陶爷爷家做客》的作文,向上海《新少年报》投稿,编辑称此稿是“北京飞来的金凤凰”。见报后,我和孩子都很开心,又写了《叶圣陶爷爷要我写日记》等3篇文章,分别向广州《接班人》、河南《作文》和福州《牵牛花》等少儿刊物发稿,均被一一刊用。为此,我们闯下了祸——全国有不少中小学生都想和叶圣陶爷爷做朋友,雪片般的来信,引来了一场不大不小的“风波”,这是后话。京城归来,李强很幸运,成了叶老的小友。叶老给我复信,也写到李强。“……李强要巩固写日记的习惯。日记最好天天写,对修养有好处。一天里头是有些比较新鲜的知识和想头。就把它记下来,篇幅长短不拘,但要言之有物,不要说空话、假话,要写出真情的自己的话。”并要我将这封信给李强读。李强慢慢地深入其境,也走进了作文新天地。

叶老是位真实的人。他教我和李强写日记,自己就是榜样。叶老亲口对我说过:“每天晚上睡觉前他有两件事一定要做。一是写日记,二是吃安宁丸。说不吃安宁丸睡不好觉,不写日记更不安心。”又说,“我写日记是为了记录自己每天事情的不足,也记录给我指出的不是,让我的错误不会再犯第二次。”标杆的高起点,让我羡慕又钦佩。叶老的孙女小沫,在上海图书馆读者大厅作《我的爷爷叶圣陶》报告会中说,“爷爷十六岁开始写日记,天天写,一直写了78年,这已成了他一生的生活习惯。如今,我和弟弟正在编撰《叶圣陶日记全集》,除因战火散失的共有700万字”。小沫还说,“通过日记,我们可以看出爷爷,对社会负责任,对家庭有担当,做人简单、做事认真和坚持的毅力对后辈成长有着重要指引。”

在叶老身边的日子长了,这才发现:叶老将我也写进了日记,且篇目不少。这里,我从人民出版社《叶圣陶叶至善家书》(1969—1972)中摘抄几页,以飨读者。“李业文到苏州去参观学习,写信告诉我参观所见。他写五龙大队和五七粮店都比三官(叶老次子)写的详细,还说及苏州市容。满子(叶老长媳)说,可以把李业文的信转给至善看看,今已寄去。(1970年11月9日)”“李来了,我陪他去了一次故宫,北大门进,北大门出,看古陶瓷馆,以及后部几座宫。他还洗了一回澡。此外,都是他骑了三午(叶老长孙)的车,去颐和园和动物园。此刻刚归来。至善所建议的,我们计划准备做几项。(同年8月22日)”“李业文很朴质,今天他把园内两株海棠的病株都锯去,午后又与马肃顺把东西排的四窗纸洗刷干净,给糊上新纸。完工后,他又独自把两边海棠下的泥坑砌好(用长方形的破砖代替方砖),整整劳动了一天,真是可感。(8月24日夜)”……叶老写下的日记,成了我不能忘却的记忆。

简言之,日记是丰富提高读写水平的一帖营养剂。广义上讲,写日记不仅局限于中小学生,应该是全民一辈子受用的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这是叶圣陶先生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