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武进日报

老家乡情

日期:01-16
字号:
版面:第[db:版面标题1]版:第A02版:文笔塔 记忆       上一篇    下一篇

离开老家50多年了,村庄在几年前被开发了。但是,我经常会想起那个村庄、那些村民和村上的那些事情。

上世纪50年代初,我出生在南郊那个叫赵家村的村庄里。我的少年到初中都是在那里度过的。那是一个一鸡高歌全村醒、一犬狂嚎响全村、一家烧肉全村香的小村子。那时,全村百来户人家,分成两个生产队,前队以赵姓为主,后队以张姓为主。

在我的印象里,我生活的那个自然村,民风淳朴、邻里友善、村民友好。在那个年代,村民之间的生活没多大差别,只是,有的人家有人在外工作,有微薄的工资收入;有的人家老人多或有人生病,缺少劳力,生活显得有些困难;大多数人家以务农为主,靠工分吃饭。村民之间只有互相帮助,没有互相瞧不起。全村你家他家知根知底,平时,这家下田缺什么农具,到邻居家拿;那家有好吃的,隔壁邻里尝一口;谁家有难,那村上人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大家帮,一个村子日子过得非常祥和。

村里人家有个习惯,哪家建房盖屋,总有人会主动帮工,只吃饭,不收钱;哪家生孩子,也有人送去鸡蛋等营养品;哪家有人生病,村民们有的帮忙料理家务,有的去医院探望或轮流照顾;哪家有婚事,村里人也会争先恐后跑去帮忙染红蛋、包喜糖、搬桌椅台凳、买菜下厨,全村喜气洋洋;哪家有人去世,同样也会自发帮忙办理丧事。

村民之间平时更是互相关心,不分你我。经常端着饭碗不是你家串到他家,就是你一撮他一撮或蹲或站,在一起边吃边聊。有的调皮蛋看到谁的碗里有好吃的,不由分说地夹过一筷子塞进自己嘴里。那年代,村里哪家吃馄饨,就算是改善伙食的日子,总忘不了左邻右舍,送上一碗一起尝尝鲜。类似你家做团子,他家蒸馒头等事情经常有,你来我往乡情更深更浓。

还有,那时村里人,哪家的亲戚都认识,偶尔谁家来了亲戚,主人不在家,邻居会把他们带到自己家。哪家衣服晒在外面,突遇天气变化,邻居就会帮助收到自己家。

记得我们姐弟仨,在读小学的时候,大概有两年多,由于一些原因,一日三餐都是在我家后面人家吃的。那时,他们家四个孩子,加上我们三个,还有两个大人,总共九个人吃饭,他们夫妇俩忙完农活忙家务。当年,他们只收我母亲给的粮票和少许伙食费,其他什么费都不要,默默为我们付出,这就是朴实的村民。

由于老家那个村,有好的村风民风,几乎家家尊老爱幼、夫妻和睦、子女孝顺。村民还有良好的教子传统,从村里走出了许多好青年,他们中间有的进入当时的名牌大学,有的进入军事学院,有好几位年轻人参军入伍。有几位分别进入党政机关工作,还有几位大学毕业后分别到兰州、长春、太原、舟山、上海等城市搞科研和教学工作。

我们村边有条大河,每到夏季,小孩就喜欢下河游泳,总有大人在河边看着,一旦发生意外就会下河救起。我曾在九岁那年,一个炎热的午后,因不会游泳,和几个小伙伴坐在码头上,双脚蹬水玩,一不小心掉进河里,胡乱扑腾,一个叫华金的青年当即跳入河中,把我救上了岸。

当年各家都有自留地,种的蔬菜瓜果也不相同,邻里之间,互相摘取。瓜果熟了的时候,你家有黄香瓜,他家有大西瓜……互相赠送。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稻谷上场分到各家,要及时晒谷碾米,人手多的人家帮劳力少的人家,确保稻谷不霉烂,新米全归仓。冬天,天寒地冻,村民们裹着老棉袄,找个东山墙,靠墙坐在长凳上,边晒太阳边聊天,小孩在大人脚边嬉戏玩耍。

我怀念老家、老村、老邻居,那里有我忘不了的乡亲、乡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