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武进日报

“民标”才是硬指标

日期:01-16
字号:
版面:第[db:版面标题1]版:第A03版:文笔塔 观点       上一篇    下一篇

前不久,吉林小城洮南因一座浮桥被推上风口浪尖。先是建桥者被判刑引发网民口诛笔伐,后来又说这是当地扫黑除恶的成果。尽管事件还在发酵、争议还在继续,但真相应该不会遥远。不过,我们在热议该不该判刑背后,都忽略了一个关键问题——这座桥该不该建,如果该建又由什么人什么时间建?

据报道,如果没有桥,到河对岸种地往返要多走近80公里。如果不是这次浮桥事件,或许当地政府还会以“需求不高”或者“时序未到”等理由推诿,而不会出现争取在今年农忙之前建好的承诺。

唏嘘之余,联想到李强总理在今年全国两会上谈到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时的要求:凡事要多做“应不应该”的价值判断,而不是简单的“可不可以”的技术判断。细细分析,前者见担当,要能与群众共情,想方设法地替群众解忧纾困,这才叫“做正确的事”;后者是从个人或部门角度出发,根据过往经验、条文程序“公事公办”,就是所谓的“正确地做事”。站位不同、角度不同、格局不同,结果也必然大相径庭。

改革创新、决策办事经常面临两难、甚至是多难的问题。一件事办还是不办?一项工作干还是不干?到底该怎么干才获得多方共赢?各级、各部门面对群众诉求,绝对不能只对着形式上的条文,机械地打钩画圈;而是要把群众诉求当作“分内事”,多做“为人民谋幸福”的价值判断,做有创造力的执行者,把“应该办的事”办好办实。

因为“民标”就是风向标,在“为谁办事情”这个问题上,一点都不能含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发展稳定工作那么多,要做好工作都要担当作为。但是,一些党政机关的工作人员,碰到问题遇到矛盾就“一掂二看三摇”:先掂掂事情难易,再看看是否能确保个人名利最大化,一旦事情难办且有担责风险,就摇头摆手。最是初心见担当。各级、各部门的工作人员在开展一项工作、制定一项决策之前,不妨扪心自问下,是先看到本位,还是先看到人民?是先看到职位,还是先看到事业?是先看到困难,还是先看到价值?不能因为有执行难度、有政治风险,就“不下文件不办事,不见批示不执行”,更不能为了一味完成指标任务、“刷政绩”与人民群众对立起来。

因为“民标”就是工作标,要敢于跳出条条框框的思维定式,努力为“超纲问题”找出破题思路。思维是行动的先导、力量的源泉,打破发展的天花板,首先要打破“脑子里”的天花板。回顾常州改革开放的历史,如果当时只肯坐在办公室、一味地遵循文件规定,凡事总是机械地从技术上判断“可不可以”,不去深入研究“应不应该办”,就不会缔造“小桌子上唱大戏”“双手舞出九条龙”的工业发展奇迹、创造出“中小城市学常州”的辉煌。当前,改革发展任务愈发繁重,尤其是面对越来越多元化的群众诉求,更好地发挥政府的治理效能,就不能老想着“以前是怎么样”,而是要敢于、善于打破思维定式和路径依赖。比如这些年我市大力推进的老旧小区加装电梯、充电站等工作,各级各部门积极调整工作思路,改被动为主动,在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中改革创新、大胆探索,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因为“民标”就是硬指标,认准了的事情,就要拿出“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气魄。实事求是讲,部分政府部门、机关干部,之所以习惯于“可不可以”的技术判断,一方面是因为经验性易操作,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考核评价问题,因为大多数考核都是前置性、条目式的。可喜的是,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都相继调整了相关考核细则,特别是中共中央组织部印发了《关于改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政绩考核的通知》,明确要求把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作为评判领导干部推动高质量发展政绩的重要标准。只有把群众的评价作为衡量政绩的尺度,才能赢得群众的信赖和拥护。近几年,我市都采取半年度一公开报告,及时汇报“常有安居”“常有颐养”等民生实事工作情况,年终还通过人大票决等,让群众来评价、打分,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增强政绩的广度、深度和温度。

民心就是最大的政治,百姓就是最大的靠山。凡是有利于党和人民的事,我们就要事不避难、义不逃责,大胆地干、坚决地干。那些按部就班,凡事只考虑个人“后路”,事业就不会有“出路”,因为不用什么考核评价,老百姓早就在心里淘汰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