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的情谊:顾颉刚和常州金氏兄弟
日期:01-16
版面:
第[db:版面标题1]版:第A03版:文笔塔 文艺 上一篇 下一篇
顾颉刚是声誉卓著的历史学家,古史辨派的创始人,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开创者。同时,鲜为人知的是,他曾在出版领域,和常州金氏兄弟之间有着长期的合作。这个合作最初好像只是各取所需,就算当事人也没想到,他们之间从商业合作伙伴最终变成了挚友,并一直维系了近40年。
一、创业
常州金氏兄弟是武进卜弋桥河口村人。父亲名浩然,字石声,早年做过私塾先生,后来做过赵家塘小学校长,奔牛树人中学教员。金氏兄弟一共有5人,最为著名的是三个,老二金振宇(1903—?)、老四金纬宇(1909—?)和老五金擎宇(1918—?)。从金氏兄弟开始,金氏家族及其亲戚朋友有不少人涉足地图编绘出版事业,为中国现代地图的编制出版作出了重要贡献。
1932年,“一·二八”事变爆发,商务印书馆遭受日本飞机轰炸,损失惨重。印书馆的编译所毁于炮火中,舆地部未能及时恢复,大部分员工遭到遣散,其中就有史地部副主任陈铎。陈铎(1887—1968),江苏淮安人。他联络原商务印书馆的制图人员陆震平、葛烺、马少良等人,于1932年在英租界跑马厅路创设了上海舆地学社,并自任社长和总编辑,负责出版地图。金氏兄弟的老二金振宇之前就在舆地部学徒,因此也进入舆地学社担任会计。1934年,金浩然去世,家境清寒、无力升学的金擎宇也由金振宇介绍入上海舆地学社当练习生,此后大哥金启宇之子金竹安也经介绍进入了舆地学社。
1937年“七七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不久,“八·一三事变”,淞沪会战起。至9月间战局稳定后,当时在常州老家的金氏兄弟绕道苏嘉铁路返回上海。随即,金擎宇被派往香港,从事香港地图的调查和编绘。地图的底图是香港华民政务司编的,他依据图上的地形进行核查和填写街道名称,有些地方是采取步量和目测,经过近1年时间始编绘完成。
1938年秋,金擎宇由港返回上海,和留在上海的金振宇和金纬宇会合。当时他们注意到,在这个国家危急、命运存亡之秋,全国人民无不关心国事,而且很多人流亡西迁,迫切需要详尽的地图随时查阅参考。而当时几家出版地图的单位,均因战争原因自顾不暇,更谈不上编纂地图,以致市上可用的好地图奇缺,读者的需要尤为殷切。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兄弟3人决定离开上海舆地学社,另起炉灶,合资创设亚光舆地学社,地址在上海慕尔鸣路(今称茂名北路)。人员除3兄弟外,尚有大哥金启宇之子金立辉和金竹安。他们根据时局的变化,为了满足人们的迫切需要,迅速拟订编绘出版计划,决定首先集中力量编制 《袖珍中国分省详图》,夜以继日地赶制,争取早日出版供应。他们还打破绘图常规,改用毛笔书写,因金纬宇早已练就一手蝇头小楷的基本功,大大加速了成图的时间。这样就有条件把功夫用在地图内容的编绘上,对水陆交通沿线的地名尽量加详,以符合读者的需要。该图出版后,深受书业同行赞许和广大读者的欢迎,成为当时最热销的读物。这是“亚光”创业后打响的第一炮,初步奠定了今后发展的基础。
从1939年到1941年,“亚光”先后增加了黄镜湖、黄镜澄兄弟等编绘人员,充实了编绘力量,陆续编绘出版了《东南各省详图》《袖珍世界分国详图》《小学中国地图》等十多种地图,在不到3年的时间内,连续不断再版供应。但由于战事迅速蔓延,战区不断扩大,水陆交通阻塞,上海已成孤岛,因而运输极端困难,正常邮寄已告中断。为了充分供应内地广大读者,先后派人在昆明、重庆等10多个城市设立办事处,广布供应网点。在上海集中造货,想方设法,在战火纷飞中,分期、分批、分路派专人押运。有时他们甚至要把地图先运至香港及广州湾,再转运至内地。总之,金氏兄弟冒着危险,想尽一切办法把地图运到大后方,使内地读者能够得到需要的地图。后来闻悉,当时延安和广大根据地内用的地图也都是“亚光”出版的。在“亚光”业务逐步走上正轨时,1941年冬,珍珠港事件爆发,日寇侵占了租界,仅剩的“孤岛”亦全部沦陷。金氏兄弟3人获悉已被日寇列入逮捕的黑名单中,当时感到非常惶恐,为了保存力量,决定全部内迁。他们将一部分图稿图版暗藏于原址夹墙内,另一部分图稿携带在身边,设法带进内地,准备继续出版。当时选择由滦阳、屯溪绕道至金华,再经闽北、赣南至衡阳、桂林、贵阳而达重庆,在途辗转4个多月,数历险境,可说是艰苦备尝。
1942年夏,抵达重庆后,金氏兄弟知道科学工作人员集中在北碚,制图以北碚为最宜,所以就在那边盖了几间屋,将“亚光”社设立于此。金氏兄弟一面在制印条件极差的情况下,设法重印了《袖珍中国分省详图》以及单幅中国图和世界图等几种地图,以解决读者的急需;一面又根据当时的形势,编绘出版了《中印缅地区形势图》和《开辟欧洲第二战场形势图》等新图,前者将我国抗战时有名的“史迪威公路”在图中标出。这是当时对外唯一通道,外援军需物资均从这条路线运进来,从印度、缅甸直达我国滇西;后者是美、英盟军在法国西海岸诺曼底登陆,开辟欧洲第二战场,以缓和东线德寇对苏军的压力。这些在当时都是大家瞩目的问题。地图编绘,最重与时俱进,所以这两幅新图的出版,受到读者的重视和好评,起到了宣传抗日和扩大影响的良好作用。著名国际问题专家金仲华先生在重庆美国新闻处工作,他对当时战争形势的分析非常精辟,并估计盟军反攻时有可能在我国沿海登陆,他提议合作编制我国沿海重要地区的地图,从辽东半岛至海南岛的广大海域分成7幅地图,采取中英对照方式,后因日寇迅即投降而终止,只编制两幅,没有全部完成原来的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