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武进日报

《黄仲则诗选》:经典化的重要选本

日期:01-16
字号:
版面:第[db:版面标题1]版:第A03版:文笔塔 文艺       上一篇    下一篇

命运多舛的一颗流星

黄景仁(1749—1783),江苏武进人,字仲则,一字汉镛,号鹿菲子。他四岁就失去父亲,十二岁祖父下世,翌年祖母亡故,三年后唯一的哥哥又罹病夭折。接连的不幸使诗人敏感的心灵过早地承受了忧患的重压,一种浓厚的忧郁气质渗透到他孤傲性格的深处,致使他未来的生活和诗歌,总是忧多于乐,愁过于喜,欢笑总浸含着苦涩,豪迈常伴随着悲哀。但幸运的是仲则成长于常州,这是天下瞩目的人文荟萃之地。成长于这样一个风雅之乡、书香之里,他很早就表现出不凡的才华,与洪亮吉、赵怀玉、杨伦、徐书受、孙星衍、吕星垣并称为“毗陵七子”。

仲则十六岁应童子试,在三千人中名列第一,但随后多次应举失败,迫使他只能步入游幕之途。先后依附于湖南按察使王太岳、太平知府沈业富、安徽学政朱筠。虽然他们衷心赏识仲则的才华,但生性高傲的诗人久寄人篱下,终不免有“长铗依人游未已,短衣射虎气难平”(《杂感四首》之二)的慨叹。

乾隆四十年(1775)冬,二十七岁的诗人来到京师,时正值高宗平定金川,仲则以《平定两金川大功告成恭纪谨序》长诗并序应高宗东巡召试,蒙擢二等,得充武英殿书签官,从此名动于公卿间。自翁方纲、纪晓岚以下,皆以青眼相加,待为上宾。这是他一生中最快意的一段时光。但好景不长,随着家眷来京,俸薄口众,生计遂成问题。乾隆四十六年(1781),陕西巡抚毕沅读仲则诗,至《都门秋思四首》“全家都在风声里,九月衣裳未剪裁”一联,为之击节,以为价值千金,先寄五百,邀诗人西游。仲则获得这笔资助,捐了个县丞,在京候补。此后的一年多时间,他“落落寡合,每有虞仲翔青蝇之感,权贵人莫能招致之。日惟从伶人乞食,时或竟于红氍毹上,现种种身说法,粉墨淋漓,登场歌哭,谑浪笑傲,旁若无人……”(《京尘杂录》)。这放浪形骸的生活无疑是他内心沉重痛苦的绝望宣泄。不久,他因债主所逼,抱病西行,准备入陕投靠毕沅,竟不幸病逝于山西解州途中。他的殒落,使乾隆诗坛的星空黯然失色,引发无数诗人刻骨铭心的哀悼。

有清一代的天才诗人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赵翼这首论诗绝句告诉我们:每个时代都会有天才。王国维也说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我们同样也可以说一代有一代之天才,只不过命运各不相同而已。天才的命运有时也取决于他生活的年代,假设有两个才华相等的天才,写出同样美妙的诗篇,一个生活在一千年前,一个生活在一千年后,那么后者的作品是绝不可能与前者享有同等价值的。这便是后来者的不幸。

乾隆间诗人丁珠《遣怀》诗写道:“我口所欲言,已言古人口。我手所欲书,已书古人手。不生古人前,偏生古人后!”生为后人,这实在是无法摆脱的无奈,以至于后代诗人有“恨不奋身千载上,趁古人未说,吾先说”(管学洛《贺新郎》)的牢骚!在清代诗人中,黄仲则就是一个生不逢时的天才。他要不是生活在乾隆年间,而是唐代开元、天宝,或许会和李白一样出名,和杜甫一样重要。不幸的是他晚生了一千年,中国古典诗歌已快走到尽头,在一千年的作品积累面前,他的天才再也闪耀不出炫目的光亮,甚至在当时都不如袁枚、赵翼、蒋士铨、翁方纲等人那么著名。他的一生充满苦难,穷困和疾病的折磨、功名和爱情追求的失败,在他敏感的心灵中酝酿出深沉的悲哀。他忽而气势磅礴,忽而缠绵悱恻的诗章,无时无刻不在诉说一个早慧天才的敏感、失路书生的悲哀,为后人留下一个封建社会末期知识分子命运和心态的典型范本。

黄仲则《两当轩诗集》存诗一千七百多首,绝大部分是描写个人的愁苦生活。浓重的伤感情绪成了他全部作品的基调,其表达之缠绵之透彻,让读他诗歌的读者无不切身感受到一个天才的悲哀与绝望。仲则最亲密的挚友洪亮吉形容他的诗“如咽露秋虫,舞风病鹤”(《北江诗话》),最能道出他孤傲而高贵的气质,幽抑而凄苦的情调。

名家蒋寅先生的精选精解

今年1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的《黄仲则诗选》,是当代学界翘楚、清代诗学资深研究专家、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蒋寅先生倾注多年心血精心打造而成,具有厚重的学术分量,同时亦适宜供一般诗文爱好者阅读。诗歌原文部分特意保留了异体字,这是为了提醒读者留意黄仲则入京后受学人诗风熏染的史实,说明他写作长篇七古时常使用些异体字以求古雅生涩的特点。若改为简体的规范汉字,作者创作的用心便会荡然无存。本书注释力求浅显明白,涉及古书典故时,多以有助于理解诗意为主,不作繁琐的征引和疏证。最值得一提的是本书的选目,与前人出版过的黄仲则诗选相关撰著都有所区别,显示出蒋寅教授独特的阅读心得和判断品评。全书多选与黄仲则人生轨迹、情感体验等紧密关联的作品,这些诗作情感真挚、语新意奇、富有生命感,能够带领读者深入体会黄仲则艰辛曲折的人生历程。通过对其作品的精讲,特别是对其中一些名句的揭示,在表现黄仲则诗作丰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的同时,也充分展现出其天纵诗才的创造力。比如“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等名句,至今仍脍炙人口。

总体来看,无论是大到篇目的选定,还是小到对异体字的保留,无论是纵向将黄仲则的生命与诗歌联系展开,还是深入讲评其诗心、诗情、诗艺,都使得本书成为一部关于黄仲则诗的重要选本,具有相当的典范意义。蒋寅先生可谓黄仲则的异代知音,纵使一代有一代的天才,也需要被伯乐挖掘、识别和推介,这正是文学经典化必经的过程,亦是本书作为选本在文学史上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