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合乐——赵元任的《新诗歌集》
日期:01-16
版面:
第[db:版面标题1]版:第A04版:文笔塔 乐享 上一篇 下一篇
作为一颗耀眼的江南明珠,常州自古人杰地灵,因此拥有着很多文化名片。这几年我们最常见到的一个名片就是“教我如何不想她”,地铁、公交、景区的宣传语以及艺术赛事的标题都是这句话。这句话源于一首歌《教我如何不想她》,这首歌被归类为“艺术歌曲”。
“艺术歌曲”通常是指一种高雅的室内独唱声乐形式,在欧洲数百年的音乐历史中时有出现,在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得以真正发展,其中,以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为同类创作代表,被冠以“歌曲之王”的称号。作为一种歌曲体裁,艺术歌曲的特点主要表现在:歌词多采用文学性较强的诗歌,内容侧重表现创作者的内心世界,以抒发个人情感为主旋律配合歌词内容,钢琴伴奏或乐队伴奏占有重要地位,强调诗歌与音乐的结合。
中国的艺术歌曲是文化发展的自然产物,1896年夏曾佑、谭嗣同、梁启超等倡导新诗创作,提出诗词合乐的构想,文学、音乐改良者携手创制乐歌,改良诗词的形式及语言,将其通俗化,作为学堂乐歌、艺术歌曲的歌词,试图完成“新诗”与“新歌”的一体转换,在1902年便有了学堂开设“乐歌”一科,这是我们近代音乐教育的开端,也是现在中小学音乐课的前身。
早期作词的人多,作曲的人少,往往一首歌会一曲配多词,或者以欧美或日本等外来歌曲为借鉴或填词直接使用,如流传至今的学堂乐歌的代表作《送别》,便是1915年李叔同在约翰·庞德·奥特威作曲的美国歌曲《梦见家和母亲》的曲调中重新填词得来。
早期的诗词合乐并未取得较大的成绩,只因诗人所作诗歌并非为了谱曲,所以更适合读而不适合唱,直至“五四运动”之后,诗人越来越多参与到了乐歌的创作中,音乐家也积极合作将这些新诗谱曲而使得中国的艺术歌曲得以发展。1928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赵元任的第一本歌曲创作集《新诗歌集》,收录了赵元任先生的大部分艺术歌曲:《他》(胡适词)、《小诗》(胡适词)、《过印度洋》(周无若词)、《卖布谣》(刘大白词)、《织布》(刘半农词)、《听雨》(刘半农词)、《秋钟》(赵元任词)、《劳动歌(合唱)》(星期评论)、《上山》(胡适词)、《教我如何不想他》(刘半农词)、《茶花女中的饮酒歌》(刘半农译)、《瓶花》(范成大、胡适词)、《海韵》(徐志摩词)。赵元任根据每一首歌的情感表达以及诗歌的平仄将字的轻重音与音乐的轻重音相互配合配以不同的音乐。其中《瓶花》《听雨》《卖布谣》更是借鉴了常州吟诵进行谱曲。我们现在也能在网上听到赵元任先生以方言演唱的《卖布谣》录音。
由于当时我国还无法印制五线谱的音乐作品,这本书中的五线谱是赵元任先生请美术工作者杨时逢先生手绘而成,乐谱书写美观工整,每一个符号清晰可辨,再由商务印书馆照相制版印刷,最终效果与现代乐谱相差无几,这也对五线谱的普及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由于五线谱在当时并不普及,赵元任又把这些歌曲制成简谱,使得音乐专业工作者及普通爱好者都能方便使用。
赵元任先生为中国近代音乐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诗境与乐意结合,在音乐创作中渗入民族风格,并借鉴西方作曲技术,这为后来的音乐发展提供了参考和经验。中国现代音乐的一代宗师萧友梅先生曾盛赞他“替我国音乐开创了一个新纪元”,并称他为“中国的舒伯特”。
赵元任 唱《卖布谣》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Vb411Y7X4/?spm_id_from=333.337.search-card.all.click
赵元任 唱《教我如何不想他》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tt4y1t7co/?spm_id_from=333.337.search-card.all.cli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