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上云”,绘就数字城市健康底色
日期:01-16
版面:
第[db:版面标题1]版:第A08版:新钟楼 上一篇 下一篇
□何一智 黄雯雯 史航
7月18日,随着首届江苏省健康医疗大数据创新应用大赛颁奖典礼暨第二届大赛启动仪式的顺利落幕,钟楼区打造健康医疗大数据产业高地又多了一张“金名片”。
在钟楼,与健康医疗大数据创新应用大赛(以下简称“数据大赛”)并列为健康医疗大数据产业“双抓手”的江苏省卫生健康云影像平台(以下简称“影像平台”)项目也传来好消息,推进情况高于预期,有望于9月30日前实现江苏省全覆盖,这标志着钟楼区构建健康医疗数字产业生态圈水平更为完善,将更好地带动数字基建、大数据、数字医疗服务、安全服务与信创四条产业链的发展。
影像资料上“云”,就诊效率倍增
“没想到现在就诊这么方便,真是省钱省力又省心。”家住金坛的王女士在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时,发出了这样的感慨。王女士因为头昏和视物模糊,曾在金坛人民医院CT、核磁共振检查发现出病情比较严重——脑子里长了个瘤子,建议她到常州的大医院手术治疗。
王女士和家人来到市一院神经外科就诊,但由于走得匆忙,原先做的CT、核磁共振片子忘记携带。正当她心怀忐忑时,只见专家直接从电脑里调出了她在金坛人民医院做的所有检查资料,并告诉她可以根据这个片子进行手术,不需要重复做核磁共振、CT等检查。“按照商定的时间顺利入院,第二天就接受了经鼻的垂体瘤微创切除术,术后5天就出院回家了。”王女士高兴地说。
影像报告手机就能查,跨院就诊不再重复做检查。无数像王女士一样的患者正在享受影像平台带来的方便和快捷。“患者就医更便捷,甚至可以‘空’着手来看病。”市一院副院长刘琰介绍,作为影像平台的首批试点单位,市一院从2021年初就取消了住院患者CT、DR的实体胶片打印,医生和患者可通过手机或电脑查看CT、DR、核磁共振等检查影像和报告。全年仅此一项,就少打印了21万张胶片,约为患者节省费用500万元。
被列为“大数据+产业链”省级大数据应用示范重点项目的影像平台,正是由位于钟楼经济开发区的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东部)中心建设。截至7月13日,全省已有1722家(今年新接入286家)公立医疗机构接入影像平台,完成接入总数的87.6%,居民通过“江苏健康通”“我的常州”等App以及各医疗机构公众号渠道,使用便民影像查询功能累计查阅影像资料约186万次。
数据汇成一张网,智慧医疗再升级
“影像上云”不仅给就医患者带来前所未有的方便和快捷,更给医生以及医疗机构带去便利。
“过去经常有病人CT、X光片等保管不妥,发生霉变、粘连等,影响医生读片效果。而在云平台上成像质量非常高,而且永远不变质。不仅如此,CT片可以放大、缩小,医生一次可以读取几百张片子。”市一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邵耐远说。
不仅在三甲综合医院,在社区卫生院影像平台也得到充分应用。“清晰度高,操作方便,开通1个月以来,医生使用平台的积极性都很高。”邹区人民医院信息科主任张伟说。
截至目前,全省医生通过工作站调阅影像数据共计约110.4万次,相似检查智能提醒触发共计约73万次。
除了平台本身的应用服务,影像平台还将拓展更多智慧医疗场景。依托影像平台建设构建的全省医疗机构、医疗服务资源、医疗服务用户一张网,正在构建互联网+健康医疗民生服务新场景。目前,心电服务、病理服务、专病人群管理服务已完成服务模式设计,力争年内实现一项新服务场景和价格改革的模式设计与落地。
构建产业生态圈,打造经济新“引擎”
不仅是医疗服务,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东部)中心已初步建立起以患者为中心的影像检查服务数字链路,为全省统筹开展影像质量控制、综合监管和共享互认工作奠定了基础。
影像平台的数据也在帮助各级政府实现智能化管理。目前,影像平台业务监管平台已建设116个数据模型,实现对300余项指标进行监控,通过对全量影像数据精准获取和持续分析,有效提高行业管理效率和水平。
充分运用影像平台,带动数字医疗服务链的创新研发与产业化也在成为可能。
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东部)中心负责人李郦介绍,影像平台项目的全省服务覆盖带动了面向全省健康医疗行业管理机构、医疗机构、企业服务分发的一条“数字化高速路”建设,产业生态首先通过存量产品与这张数字化服务网络的快速融合获得赋能,各类成本(包括安全合规、市场营销、技术迭代)大幅降低,服务效能与收益快速提升。目前已规划设计了包括南京数维康数字远程心电服务、广州尚依云数字公卫服务、深圳旭东数字三维规划服务、上海平安保险数据理赔服务、无锡心动麦力护理失能评估服务等数字化服务。此外,通过建设国内首个信创卫生健康云,以标准、技术、方案、市场等门槛建设,引导卫生健康领域信创产业生态集聚常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