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河姆渡遗址博物馆
日期:01-16
版面:
第[db:版面标题1]版:第A04版:文笔塔 乐享 上一篇 下一篇
2002年4月,我们应浙江余姚市一企业的邀请前往参观学习,其间该单位特意安排我们去参观河姆渡遗址——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河姆渡遗址博物馆坐落在风景秀丽的四明山北麓的河姆渡镇河姆渡村,周围有山有水,自然环境优美,具有浓郁的江南水乡田园风光特色。
博物馆造型别致,听讲解员说,它的结构采用“干栏式”形式,充分体现河姆渡原始时期的建筑特征,人字形坡屋设置七个交叉构件,象征着七千年前卓越的榫卯木作技术,整座建筑造型犹如一只展翅欲飞的大鸟,表现了先民爱鸟崇鸟的习俗。
河姆渡遗址景区由博物馆、遗址现场展示和原始生态区三部分组成,江泽民同志为河姆渡遗址博物馆题写了馆名。
据介绍,河姆渡遗址是在1973年春夏之际,当地农民建设排涝站掘土时发现的。河姆渡遗址总面积达4万平方米,上下叠压着四个文化层,其中第四层约7000—6500年前是中国已发现最早的新石器时代地层之一。遗址出土了大量的植物遗存、动物遗骸、木构建筑遗迹和构件、陶器、骨器、石器、木器等。河姆渡遗址的发现为中国史学界和考古界提供了依据,证明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博物馆内有三个展厅:
第一展厅介绍遗址概况。陈列有出土动植物遗存和河姆渡人的头骨、复原头像并辅以照片、图表、模型,介绍了遗存的基本情况。遗址中出土的大量动物骨骼经鉴定属于61个动物种属,展出文物精品337件。更为引人注目的是一个面积为一百平方米的“七千年前河姆渡生态环境”的大屏幕,形象地再现了七千年前河姆渡先民从事农业、狩猎、纺织等生产、生活场景。
第二展厅“稻作经济”反映稻作农业及渔猎采集活动,展出的实物有七千多年前的人工栽培稻谷及照片,稻谷芒刺清晰,颗粒饱满,色泽金黄,看了真是令人叹为观止,想不到几千年前的稻谷沉埋在地下还保持这样完整的状态。此外还展出有骨耜、木杵和石磨盘、石球等稻作经济的全套耕作加工工具,骨耜木柄外有16圈藤条捆绑,甚是好看。
第三展厅反映河姆渡人的“定居生活”和“原始艺术”。陈列着被建筑史上称为奇迹的带有榫卯的“干栏式”建筑木构件和加工工具,此外,还陈列着种类繁多的纺织工具,展示了当时成熟的纺织技术。
河姆渡遗址发掘的木构建筑遗迹是沿着小山坡扇形分布,很有规律。先民们为适应潮湿环境,防止野兽侵扰,住房建筑采用木结构,干栏式,底层架空带有前廊过道的长屋,一幢约有数间。这种建筑是用一排排桩木打入土中为层基,在木桩间架设地梁,上而铺设地板,距地约一米高,并由基座中间一根约3米的中柱、2.6米左右的后檐和稍矮的后前檐柱挑起屋架,屋架中的梁、枋、柱、木檩等许多木构件均是采用榫卯结点,屋顶则是席箔等物盖在椽上而成。
河姆渡遗址全面反映了中国原始社会母系氏族时期的繁荣景象,河姆渡遗址的发掘为研究当时的农业、建筑、纺织、艺术等东方文明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实物佐证,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
在展示现场,我们看着人字坡“干栏式”的建筑群及先人们的生活、生产场景,感触很深,那“木构水井”特别引人注目。参观结束后,我不禁遥想:远古时代的先人们过着怎样一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美好生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