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武进日报

忆五十年代的婚礼

日期:01-16
字号:
版面:第[db:版面标题1]版:第A02版:文笔塔 记忆       上一篇    下一篇

前不久参加一场婚礼,新郎西装革履,新娘白色婚纱,婚礼现场还有新郎求婚和牧师式询问等程序……俨然一派欧美场景,这不由让我想起上世纪50年代在辽宁省政府工作时参加的多次婚礼。

我于1954年从建筑工程部所属的苏州建校毕业,被分配到东北行政委员会建筑工程局工作。不久,全国撤销大区,工作单位相继变更为建工部东北工程管理总局和辽宁省建设厅。单位工作人员来自全国各地,有不少老干部,如老红军、革命根据地干部、解放军第四野战军转业干部、志愿军转业干部等,技术人员除少数从上海等地招聘外,主要是大中专院校毕业的年轻人。在一起相处久了,青年男女就由相知相熟到恋爱结婚,这是人之常情。我记得有一对新人,男的是广西人,女的是东北人,在那个年代能相隔数千里走到一起,真是有缘了。

新中国是在贫穷落后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贫困、战争的创伤加上欧美列强的封锁,要搞建设是很不容易的。为此,党和政府号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一切都要勤俭节约,还规定政府机关不得建造楼堂馆所,都在旧有建筑中办公和住宿。结婚也十分简朴,但也不失庄重。结婚主要筹办两件事,一是住房及家具,二是婚礼。

50年代沈阳的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都有职工宿舍,苏联援建的重点工程也都配套建造职工宿舍,在铁西工业区还建造了成片的工人新村。职工结婚前向单位递交申请,即可分配住房,还可向单位租用双人木床、桌椅及木柜等用具,住房及家具收取低廉的租赁费,在每月工资单上标明并扣除。我所在的省建设厅家属宿舍有三处,均是日寇侵占东北时建造的,有的家属宿舍七八家住户共用一大间公共厨房,厕所也公用,一般都是一家几口住在一间房,两间的较少,但做饭却是用煤气,自来水按每人每月1吨收费。至于用具,主要是双人床单和厨房用品,这是独身生活不具备的。

结婚是人生大事,婚礼当然不可少。我参加同事的几场婚礼,都是在单位所在处室办的。有的在大办公室,有的在小会议室,参加者都是本部门的同事。事先约定由本部门活跃分子当主持人,证婚人由部门领导担任。部门同事事先协商送什么贺礼,以免重复。贺礼都是生活用品,如搪瓷面盆、铝锅、枕巾、热水瓶、茶杯等。记得1955年,同住独身宿舍的几位同事商量为即将结婚的同事送礼品时,我问他们我送什么好,一位同事说,你才工作不久,工资少,他指着我放在窗边桌上一位调部里工作的同事留给我的一缸金鱼说,你就送这对金鱼好了,于是我就把这对活泼的红金鱼作为结婚贺礼捧了过去。

婚礼是简约的,把办公桌椅安排成围坐状,墙上也不布置婚礼条幅,仅在桌上铺上向单位总务部门借用的红布,摆上喜糖、花生和辽宁特产苹果,大家围坐在一起欢声笑语,气氛欢快。由于新人老家都在较远的外地,双方父母都不会参加婚礼。新人也不会特意购置礼服,仅是仪容作了打扮,穿着整齐,在胸前别着新郎、新娘的红布条而已。婚礼由司仪安排,首先宣布结婚典礼开始,新郎、新娘面向毛主席像站立,与会人员一起向毛主席像行三鞠躬礼。随后请证婚人证婚并致贺辞,司仪还让新人介绍恋爱经过,如讲得太简单就会有同事起哄:“讲详细点,是你追她还是她追你?”还要新人表演节目,通常是唱歌,还有一个节目是逗笑的,叫“咬苹果”。主持人事先准备好一只苹果,用细绳结好,高高地拎着吊在新人面前,让新人面对面站着同时对着咬,主持人会适时地将苹果突然往上拉起,让新人亲吻,大家一起欢笑。有一对新人十分大度,新郎当场说不用咬了,你们不是要我们接吻吗,于是立即抱着新娘当众接吻,大家随即鼓掌叫好。婚礼上还有同事写贺联并当场展示宣读,常有诙谐笑闹之意,常见的有“二十五匹马力拖拉机,开垦二十三年处女地”,在大家的祝福语中,婚礼结束。无传统的喜宴,仅少数至近的好友会到“洞房”嬉笑一番,再无其他。这样的婚礼花费很少,是真正意义上的简单节约,但却值得结婚人深切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