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提示科学预防重点人群中暑
日期:01-16
版面:
第[db:版面标题1]版:第T01版:常州新闻 健康 上一篇 下一篇
近期,全国多地连续发布高温预警,部分地区最高气温超过40℃。专家提示,持续高温天气会给一些重点人群带来健康风险,这些人群要加强健康防护,科学预防中暑。
国家疾控局此前发布的《高温热浪公众健康防护指南》指出,高温热浪健康防护的重点人群主要有三类,第一类为敏感人群,如儿童、孕妇、老年人等人群;第二类为慢性基础性疾病患者,如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精神与行为障碍、肾脏疾病及糖尿病等患者;第三类为户外作业人员,如农民、建筑工人、环卫工人、快递员等人员。
“中暑分为先兆中暑、轻症中暑、中症中暑和重症中暑4个阶段。”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迟骋介绍,先兆中暑主要表现为头晕、乏力、大汗、口渴、注意力不集中。此后体温升高、出现发热,但没有意识转变,则进入了轻症中暑阶段。如不加干预,体温将持续升高,可达40℃至42℃的高热,并伴有四肢抽搐、意识障碍,则进入了中症中暑、重症中暑阶段。最严重的中暑是重症中暑,即热射病,通常合并多脏器功能衰竭。
迟骋提醒,长期在高温高湿环境下工作和锻炼的人群、体质较差的老人、儿童、孕妇等人群,更容易发生中暑,这些人群要格外注意。
重点人群中暑了怎么办?
专家建议,出现中暑症状时,要将患者转移到阴凉通风处,解开患者衣袖、领口,用凉毛巾擦拭患者四肢皮肤,或者用冰袋冰敷于患者的额头、腋窝、大腿根等部位,加速降温,并用风扇、空调降低环境的温度。
如果患者神志清楚,辅助患者多饮水来补水,最好是含有盐分的饮品。一旦患者出现意识障碍、昏迷、呼吸循环衰竭等危重症状,应立即拨打120,及时就医。
据新华社
如何预防重点人群中暑?
国家疾控局提示,重点人群要尽可能避免在高温高湿环境下长时间生活和工作,饮食要清淡,注意补水,劳逸结合。对于儿童、孕妇等敏感人群来说,鼓励在户外玩耍的儿童尽可能待在阴凉处,孕妇和老年人尽量待在凉爽的室内。针对慢性基础性疾病患者而言,要主动、多次、适量饮水,不要感觉口渴才喝水,若因疾病限制饮水量或者需要服用利尿剂,及时询问医生合理的饮水量。对于户外作业人员来说,要合理安排户外作业时间,预防职业性中暑,户外作业人员在上岗前和在岗期间宜定期进行常规职业健康检查和应急职业健康检查。
链接
中暑救治:“一搬、二降温、三补水、四转运”
1.搬移至阴凉处:迅速将患者抬到通风、阴凉、干爽的地方,使其平卧并解开衣扣,松开甚至脱去衣服。
2.降温:患者头部可捂上冷毛巾,可用冷水进行全身擦浴,然后用电扇吹风,加速散热。尽可能地用毛巾裹冰袋敷于病人额头、枕后、胸口、肘窝及大腿根部,积极进行物理降温。这里提醒一下,家里或者单位冰箱里可以冷藏一些矿泉水、冷冻一些冰块备用。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快速降低患者体温,当体温降至38℃以下时,就要停止冷敷等强而快的降温措施。
3.补水:对于神志清醒、精神、体力状况尚可的情况,可给一些冰凉的饮料,补充水分,小口慢饮。若患者精神状态差,在补充水分时,不可急于补充大量水分,否则可能引起呕吐、腹痛、恶心等症状,可加入少量盐或小苏打水补充电解质;对于昏迷患者不要强行喂水,以免发生误吸。
4.转送:对于重症中暑病人,应立即送医院诊治。搬运病人时,应用担架运送,避免患者步行,若转送过程中呼吸停止,应立即实施心肺复苏,以保护大脑、心肺等重要脏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