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武进日报

三人行必有吾师

日期:01-16
字号:
版面:第[db:版面标题1]版:第A04版:文笔塔 乐享       上一篇    下一篇

1917年,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和“美术革命”的背景下,指谭叫天与王石谷为北京城里的两大迷信,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这是对传统艺术的一声棒喝。如此来看,在传统艺术的范围内,传统书画与传统戏曲的相提并论早已是约定俗成,而在实际的关系中,彼此的相互联系以及相互汲取,则将中国传统的美学提升到了代表传统文化的高度。所以,不仅是在梨园界,在文艺的很多领域,各路名家弄翰戏墨,率然而作,也成为一种传统。在这一传统的导引下,姜昆、赵志刚、孙国康三位明星,献出自己的作品与公众分享并展于常州西太湖美术馆,应该说是文艺界的一件有趣味的事。

三位先生在自己的本专业范围都是成就不凡,有着广泛的社会知名度。而他们涉足书画虽然有先有后,题材和方法以及审美也不尽相同,可是,他们的真诚和执着倒也值得称赞。姜昆的水墨不拘题材内容而表现出相声中“哏”的趣味;赵志刚在传统的范围内表现出学习的严谨态度;孙国康的京剧脸谱在本土与西方、传统与当代的多方面树立起中国的框架。显然,就展览而言,他们的身份是人们所关注的。人们如何看?又是怎样看?也会表现出不同的看法,并有着差异性的评价。但如果能够像星云法师所说——“不要看我的字,要看我的心”,那么,一切皆为之释然。还要记住“三人行必有吾师”。

众所周知,说和唱的艺术表现因为年龄的问题而显现出一定的阶段性,可是,他们离开了舞台,在自己的书房和画室内却是老当益壮,或以衰年变法表现出人与书画俱老的特点。他们不同于专业书画家的是,所追求的是一种传统的文人心态,于此道已无太多名利可言,然而,兴趣与爱好驱使下的对于美的追求与表现,又在精益求精中表现出“无名”一身轻的状态。而相对于一些以不变应万变的专业名家而言,他们作品所呈现出的风采则是当代中国专业领域中的重要补充。所以说,跨界、融合所表现出的不同艺术门类之间的触类旁通,以及在“技”和“艺”的不同方面,那又是一种活到老学到老的不断追求。

(本文为画展前言)

孙国康 脸谱视觉艺术家,北京首届世界华人艺术奖银奖获得者。出身梨园世家,父亲是上海京剧院著名麒派老生孙鹏志,母亲是上海上世纪30年代著名京剧名伶绿牡丹,大姐夫是中国京剧院著名花脸李欣,大姐、二姐均是中国戏校毕业的京剧演员,三姐是常州京剧团主要演员。他曾是北京军区某部文工团主要演员兼编导,从事了10年戏曲表演,自幼酷爱戏曲表演艺术、脸谱,并热爱绘画创作。

1992年移居日本,后在美国生活长达22年,先后参演了《霸王别姬》《西游记》等。

姜昆 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国务院文史馆特约研究员,原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自幼习书,书有家传。民国时期的书法大家张伯英先生,是他父亲姜祖禹先生的家庭书法教师。姜昆从艺50余年,创作和表演了上百段相声作品,是中国相声界领军人物。他对书法艺术颇有钟情。沈鹏先生、苏士澍先生、孙晓云主席、管峻院长等多位书法大家,均对他的书法给予好评。中国文联副主席许江曾说:姜昆的书法特点——敬正。平时画一些漫画,也是他的爱好之一。

赵志刚 当代越剧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文化部优秀专家,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浙江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杭州市文联副主席、杭州戏剧家协会主席,杭州师范大学“钱塘学者”特聘教授,赵氏工坊艺术总监。

师承尹(桂芳)派,有“越剧王子”之称。 曾获第二十一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榜首),第十一届文华表演奖,第九届中国戏剧节优秀表演奖,第二届中国金唱片奖,第二届中日戏剧友谊奖,第三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主角奖,首届中国越剧节十佳演员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