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武进日报

小区“微更新” 贴近居民心

日期:01-16
字号:
版面:第[db:版面标题1]版:第A07版:常州经开区       上一篇    下一篇

□本报记者 李垚 通讯员 孙江

难以使用的闲置空间被整合激活,困扰居民多时的出行不便、活动空间匮乏等问题逐一破解,设立统一电动车充电棚、新增小区停车位近千个……夹在大运河、沪宁铁路与第七人民医院之间,曾经“血脉不畅”、渐显老态的戚墅堰街道工房南区在老旧小区改造中迎来了“第二春”。

自2022年开始,常州经开区戚墅堰街道以老旧小区改造,推进硬件设施、商贸流通、康养融合、便民服务,进而提升居民生活水平、展示历史文化风貌、提升基层治理,短短一年内取得了明显成效。

施工“约法三章”

工房南区始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有66栋住宅楼、2500多户居民。最初的规划设计里,有食堂、电影院、体育场、幼儿园、老干部活动室、医院等服务设施,曾是令人羡慕的配套齐全生活区。但很多年过去了,多数建筑立面老旧,局部破损,内部管网设施缺失,局部道路破损严重,停车矛盾日趋严重,急需更新提升。73岁的住户顾盘芳说:“我们住户老了,小区也老了。”

工房南区的改造迫在眉睫。2022年,由戚墅堰街道办事处申报的老小区改造项目成功入选江苏省第一批城市更新项目名单,改变正式开始。

老小区怎么改?住户最了解。在前期实际探访中,设计团队发现,总共66栋楼的片区,仅有一条出入道路,路边还有一所幼儿园,一所医院。片区如同只有一个小口出入的布袋,难以新增配套设施。调查时一位遛弯的居民大叔对此深有体会:“老朋友开车来看我,都不知道怎么进、怎么停,你们一定要从生活便利的角度来设计。”

广泛听取民意之后,项目提出“精品道路创建、配套道路新建、健康步道环通、停车位增设”的交通调整思路。街道组织多场居民议事会,现场宣讲、公示设计方案;开工之前,街道还和施工单位“约法三章”:改造过程尽量不扰民;施工方充分考虑居民生活、出行需求,错时错峰推进工程;居民代表和施工方每周碰头开会。就这样,以居民权益为老小区首要考量,成为了项目各单位的共识。

激活闲置空间

“规划建设的时候,居民小汽车保有量还没有那么多,老小区既没有建设地下停车场,同时也没有规划宅间停车位,结果现在随着居民买车的越来越多,停车难的问题随之出现。”戚墅堰街道建设局工作人员潘志庚说,工房南区内车多位少,“停车难”尤为突出。

工房南区66栋住宅楼之间有大量闲置绿地,“与其空着,不如建几个便捷停车位。”潘志庚介绍,项目设计方充分挖掘边角地块、零星地块、闲置空地,通过建设公共停车位、提升改造停车空间等方式,增设完成停车位近1000个,为居民统一设置了电动车充电棚,有效缓解停车难、停车乱的难题。

此外,工房南区存在大量戚机厂资产,多数为闲置设施。街道通过与企业沟通协调,促进资源共享,利用原印刷厂、溜冰场地块改善区域停车条件,见缝插针设立了康馨园、康趣园两个口袋公园;并利用好第七人民医院等医养资源,发挥好康养服务中心作用,满足老年人个性化的服务需求。

“微更新”不停止

今年6月,为优化人居环境,解决老旧小区空中缆线线路杂乱以及乱拉乱设、飞线充电等问题,切实消除居民“头顶安全隐患”,戚墅堰街道对工房南区各类“空中杆线”进行专项改造,原本街巷空中的“蜘蛛网”成为历史,取而代之的是一片整洁明亮的“无线晴空”。

为了尽量降低施工改造对居民的影响,街道前期摸排调研,按照“去除废线、归并散线、檐下走线、合理入地”的要求,联系通信、电力、路灯管理处等部门,建立多方联动机制,制定施工方案,广泛发动社区网格员提前上门做好群众工作,解决居民的顾虑,争取理解和支持。施工过程中,为了保障居民安全顺畅出行和正常生产生活,八成以上的迁改工程错峰进行。

“虽然工房南区的改造已结束,但戚墅堰街道老旧小区改造的未更新并不会停止。”潘志庚表示,戚墅堰街道已将老小区改造从单一的小区划分改为整体片区的统一规划,未来,街道还将对工房北区、戚大街散居楼等老小区开启改造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