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武进日报

用心点亮“精”彩人生

日期:01-16
字号:
版面:第[db:版面标题1]版:第A07版:常州经开区       上一篇    下一篇

□本报记者 张舒逸

通 讯 员 韩昊霖 曹相如

近日,记者走进建设中遥观德康驿站,看到场所建设改造、设施配备已基本完成。该站负责人陈璟告诉记者,经过前期摸排服务区域内居家精神障碍患者250余人,现已初步确定驻站学员20余人,即将开展入户评估。同样在建设中的横林镇瑞丰德康驿站将于年内投用,届时,常州经开区将实现“德康驿站”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区域全覆盖。

2022年12月29日,民政部会同财政部、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国残联印发《关于开展“精康融合行动”的通知》,拟利用三年时间,提高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质量和水平,为精神障碍患者提供更加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基本康复服务,增强精神障碍患者及其家庭的获得感、幸福感。

为帮助精神障碍患者更好地回归和融入社会、减轻精神障碍患者本身以及家庭压力,近年来,常州经开区不断优化社区康复体系布局、强化资源整合、丰富服务内容,帮助精神障碍患者逐步摆脱疾病、回归社会。

打造省级示范点

夯实精康服务基础

今年4月,江苏省民政厅印发通知,确定122个省级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示范点名单,常州经开区戚墅堰街道德康驿站榜上有名。

2021年,戚墅堰街道德康驿站建成投运,服务范围覆盖潞城、丁堰、戚墅堰三街道。站点始终坚持开展多样化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帮助患者恢复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创新开设康复课程,通过曼陀罗绘画疗愈图腾工作法、学员出入情绪脸谱自治管理工作法、文创辅助性就业帮扶工作法,巧妙地将学员的心灵呼唤、情绪反应、潜在能力等精神层面和个人需求与站点康复服务、质量跟踪、康复计划等实现链接。

在戚墅堰街道德康驿站的辅助就业工坊里,几名学员正在工作人员于莹的带领下专注地做着手头的工作。他们在做串珠工艺品,一颗颗小珠子被绳子串联起来,来回反复之后便编制成了一个个小小的工艺品,有七彩手机链,有小兔子摆件……

自成立以来,戚墅堰街道德康驿站文创辅助性就业工作的开发从未间断,并且效果十分明显。为了促进精神障碍患者恢复生活技能,以及更好地回归社会,今年将增加终端售卖环节,让制作产品的患者学员们参加义卖活动,参加街道牌楼巷的集市,学员通过这种自产自销的模式,不断增加与外界社会的交流与沟通,达到回归社会的最终目的。今年首次义卖于五月助残日开展,二次集市展卖即将在牌楼巷集市开展。

康复服务进社区

扩大受益范围

在横山桥镇横善德康驿站内,“笑”,似乎成了这里患者脸上最多的表情。十几名患者正在职业康复室专心致志做手工,还有几位患者在绘画。

横善德康驿站位于横麓雅居小区,依托常州市钟楼区益心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中心开展服务,由德安医院提供技术指导,组建了包括社工、精防医生、心理咨询师等在内的专业团队,提供日间照料康复服务和康复关爱服务。同时,举办形式多样的活动,包括生活技能训练、社交技能训练、辅助性就业技能培训等,以社会化、开放式的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模式,促进精神障碍患者重拾社会功能。

今年横善德康驿站的康复服务工作人员有针对性地为患者设计了一套用所在小区居民生活中的废纸盒、干净的旧衣服组装成收纳盒的工艺流程,让患者们通过同伴协作将废旧纸盒及衣物变废为宝,组装过程也是疗愈过程,同时也引导他们关心现实环境,走入环保行列。

目前,常州经开区共有2家德康驿站——横山桥镇横善德康驿站与戚墅堰街道德康驿站。去年,2家德康驿站共服务694人,开展走访服务2468人次、康复训练61场。

创新服务形式

架起通向社会的“桥”

在戚墅堰街道德康驿站,精神障碍患者被赋予“学员”的身份,站点的老师则在德安医院专家团队的指导下系统地对学员开展康复训练,帮助他们逐步提高生活自理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社交沟通能力。

通过反复的引导和教学,入站较早的学员们在课程开展时候的专注力已经得到了较大提高。有的学员从入站时候的怕生、情绪不高到如今变得能和大伙一起参加合唱训练;有的学员从懒散、注意力不集中到如今能够跟老师一起完成宋剑湖马拉松的“初心跑”。

“我们现在还给学员分配站点的工作,比如确定值日生来负责一天内的常规工作,包括分发午餐、收拾教具、打扫教室等等,从而帮助学员们树立纪律观念、集体观念。”于莹告诉记者。

另外,为不断开拓精神障碍患者就业渠道,戚墅堰街道谋划联合顺丰速递在街道综合康养服务中心建设一个小型快递分拣站,预计聘用驿站学员作为快递分拣员,一方面锻炼学员手指活动康复能力,另一方面也给患者学员们提供了一个新的工作岗位和机会,患者学员们可以学习新的技能,并将其付诸实践,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一定的报酬,将大幅提升其自我认同感和社会价值感,为其康复提供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