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 加快培养更多高素质技能人才
日期:01-16
版面:
第[db:版面标题1]版:第A03版:专版 上一篇 下一篇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提出要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要求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这与他此前做出的“大力发展技工教育,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加快培养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重要指示是一脉相承的。江苏省常州技师学院(以下简称“省常技”)是全国第一所技师学院,不断谱写技工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是当代省常技人的历史责任。
一、坚持人民至上,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省常技是常州市人民政府举办的技工院校,回应人民群众的期待、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一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学校办学治校全过程各方面,确保党的教育方针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得到贯彻落实;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把政治标准和政治要求贯穿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以及制度建设、反腐败斗争始终;坚持党的建设与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深度融合,为学校改革发展稳定提供思想保证、政治保证、组织保证;坚持抓基层强基础,全面增强学校基层党组织和教师队伍生机活力,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校党的建设工作的根本标准。二是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统筹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建设,使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推动形成更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把培育“三种精神”作为重点教学内容,融入公共课程、专业教学、实习实训、就业指导和考核鉴定体系,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充分发挥“龙城工匠馆”教育基地作用,使弘扬和传承“常州精神”“三种精神”成为办学的鲜明特征。
二、坚持自信自立,全面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能力
省常技历经63年发展,形成了以培养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以培养生产服务一线技能人才为目标的鲜明办学特色和独特优势。学校累计为社会输送中高级技术技能人才12万余人,其中高级工、技师3万余名,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供不应求,就业率稳定在98%以上;每年完成各类职业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4万余人次,成为常州产业技术工人的培养摇篮和成长基地。我们坚持自信自立,就是要坚持培养高技能人才办学方向不动摇,全面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能力。一是完善学校教育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坚持服务学生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以提升学校办学能力为基础,以深化产教融合为重点,推动职普融通、科教融汇,扩大高技能人才培养规模,技师、高级技师专业占比达50%以上。根据常州建设“国际化智造名城、长三角中轴枢纽”发展战略,贴近常州产业需求,完善“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梯次发展、有序衔接的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为我市打造一支爱党报国、敬业奉献、技艺精湛、素质优良、服务产业的高技能人才队伍贡献力量。二是打造学校职业培训品牌。坚持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并举“双轮驱动”发展战略,按照育训结合、长短结合、内外结合的要求,打造一批专业实力强、资源保障好、社会认可度高的优质优势培训项目,大力开展订单式培养、套餐制培训。着力推进企业新型学徒制,探索与我市重点企业、行业联合建设示范性职工培训基地,提升职业培训的专业化、社会化水平。对标产业发展前沿,建好集实践教学、社会培训、真实生产和技术服务功能为一体的开放型产教融合园。加强技能认定服务,构建完善第三方技能等级认定机构体制机制,擦亮省常技第三方社会评价机构品牌。
三、坚持守正创新,全面提升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着眼学生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在守正创新中全面提升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一是深入推进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工学一体化课程标准、教学资源、教师培养工作,将企业典型工作任务转换为学校教学内容,根据工作过程设计教育过程,实现“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使学生学完一门课,就可以掌握一项工作技能,学完一个专业,就能胜任工作岗位需要。二是深入实施数字技能提升行动。与时代同频,与发展共振,大力推进“互联网+”教育新形态,实现线上与线下教育的有机融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推进虚拟工厂等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和普遍应用,满足学生的多样化学习需求,推动教育教学变革创新,努力培养既精通本行业专业技能、又掌握数字技能的“数字工匠”,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技能保障。三是抓好技能大赛和成果转化。办好“技能节”,营造技能成才、技能报国氛围,遴选、培养专业能力强、熟悉职业技能竞赛、具备国际视野的专家、教练、翻译、选手和管理人员,争取在世界技能大赛、全国技能大赛、江苏技能状元大赛、全国技工院校教师职业能力大赛、全国技工院校学生创业创新大赛等重要赛事中取得重大突破,以赛促教,以赛提质。加大对世界技能大赛成果转化的力度,对接大赛标准,不断开发新专业、新课程和新教材,带动职业技能竞赛水平和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水平不断提升。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一伟大征程中,离不开技工教育,离不开技工院校,离不开技能人才。我们将坚定信心、同心同德,埋头苦干、奋勇前进,坚持扎根常州大地,努力把党中央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殷切期待转化为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省常技实践,在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等方面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者系江苏省常州技师学院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