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武进日报

割麦与割稻

日期:01-16
字号:
版面:第[db:版面标题1]版:第A02版:文笔塔 记忆       上一篇    下一篇

又到麦收季节。

不过,故乡的麦收也快成了记忆。

这不,就算我们家,也只种了不到两亩的麦地。这与早年家里所有的良田都种上麦子有霄壤之别。而割麦子,也就不再像过去似的辛苦了,基本上或者请打工的帮忙,就跟1980年代我读过的小说《麦客》类似——小说写河南小伙到甘肃庄浪割麦子,主家男人身体不中用,少妇和青年麦客之间产生了朦胧的感情。我上大学时恰好同班同学有庄浪来的,借麦客故事聊起来也算一下子亲近了许多。不过,不同的是,麦客是专门去帮忙收麦子的,就是一个由来已久的季节性工种(如今都是割麦机了),而在故乡,却是请在本地企业上班的外地工帮忙。或者,干脆就换成了机器,只收麦穗,而让麦秸留在了地里,一把火烧了肥地(注:如今烧麦秸也是不被允许了,会以破坏环境的名义被罚款)。

我对割麦子有着极其深刻的记忆。这个记忆来自少年时代的劳作之苦。我曾经写过《江南旧闻录之割麦少年》,详细回顾了旧时的乡村生活。

故乡一年两季,人民公社时曾有过三季,但终因不科学,没维持多久就放弃了,复归一年两季。夏天收完麦子,即插秧,秋天收稻子。

麦子和稻子都是收割,故乡方言均为“枭”——这个字该怎么写,没人知道,我和我的中学同学复旦毕业的丁学兵曾经专门讨论过,觉得“枭”字形意最近,不过音略有偏——但收割时却大不一样。

均为“枭”,又怎么个不一样?

先说工具和装备。

割麦用的工具叫镰刀,与我们通常割草的镰刀也不一样,镰刀长,刀柄也长,相形之下,割草用镰刀也就是具体而微,起码短小一半吧。割麦开镰之前,一定要好好磨磨,割麦才利索。

割稻用的叫稻节(方言,音),不是通常的镰刀,而是刀刃密密带齿的。割稻之前,稻节是不用磨的,也很难磨。比较奇怪的是,磨快了镰刀割麦,会越割越钝,而稻节却相反,越割越锋利。

割麦子的时候,是不能光脚的,穿凉鞋拖鞋也不行,必须穿解放鞋或布鞋。过去的麦秸收割后,麦茬戳人很厉害,光脚是要被戳折脚的,就是凉鞋拖鞋,也容易戳脚。此其一。其二,割麦子时,必得穿长衣长裤,连傻子都知道。麦子特别“碜”,麦芒、麦屑如果粘在身上,那个痒是极其难受的,会浑身不自在,无心做事。所以,割麦子必须要穿长衣长裤,以保护自己。麦收时刚入盛夏,天大热,一天比一天热,所以通常男女都戴草帽,一遮烈日,二防麦芒麦屑。

割稻子不一样。割稻子可以光脚下地,稻茬虽然也戳人,但它戳人就像挠痒痒,不像麦茬,那真是要见血的;而且割稻时光脚站稻田里,软泥穿过脚趾缝,那个感觉,还真是舒服得很。割稻虽然也“碜”,但远不如割麦,所以年轻人割稻,穿短袖的大有人在。割稻在秋天,阳光一天比一天弱,所以,戴不戴草帽,全看自己兴趣。

割麦子时,通常是一垄起镰,左手要反手,反手一捋,把一处麦子往身边靠,然后右手下镰,从右至左,顺势割过。割下的麦子,左手反手抱着,轻轻放在左侧,务必轻放,平铺,麦子这个时候特别容易绽落,这也是大人们通常不愿意小孩割麦子的原因,怕手脚不知轻重,造成巨大浪费。割完捆麦子时,也是整个打捆。

割稻子时不一样,过去故乡割稻子,通常一排按六棵稻子起镰(工分也是这样计算),除了后来种植的单棵发檗很大的杂交稻。割稻时,左手从右至左,正向握住稻棵(大人和小孩的效率,通常取决于手能抓住几棵稻子),右手用稻节割稻,割下的放在右侧,通常以剪刀状叠放。与麦子容易绽落务必轻放不同,稻子不太会掉,所以,小孩们放忙假割稻最多。捆稻子时,通常先打成小把,这也是剪刀状叠放的原因所在,扎小把时方便。

割麦子时,麦田里是干涸龟裂的,豆子都已老了,偶尔会碰上几棵豌豆,或者蛇蜕下的蛇皮搭在麦秸上。偶尔,也会遇到一窝野鸡蛋,那是最开心的了。整体而言,这个时候的麦地里,到处一片倦怠,难见勃勃生机。

收稻子时,稻田到处会有各种嫩绿的青草蔓延,它们在稻子的荫蔽下长得很娇嫩,还有各种昆虫,牛屎田鸡,稻棵上的小绿蛙,等等。这个生机盎然的隐秘世界,只有割下稻子后才会被人发现。

这就是我少年时代的生活。今天,这些东西大概都不在了,只有留在了记忆中。 网络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