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武进日报

阿甲与红线女

日期:01-16
字号:
版面:第[db:版面标题1]版:第A02版:文笔塔 记忆       上一篇    下一篇

在常州市档案馆近年收藏的名人信札中,阿甲与众人的多番鸿雁往来,不仅反映了阿甲先生与名人大家的深厚情谊、艺术交往,而且构成了该馆馆藏资源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其中有一封红线女写于1961年10月28日的信:“阿甲同志:我已安抵广州了。回来时没有遵嘱知会你,很抱歉,谢谢你的关心!‘李香君’剧本已在修改,你何时起程来穗,起程时希来电报通知为要。广东剧协分会听到你来穗排剧非常重视,拟组织一个包括我省潮、琼、汉、粤几个剧种的导演见习小组,看你排戏,跟你学习。为此要我事先知会你并征求你的同意,我想这关系我省戏曲事业的提高和满足同志们的学习要求,你一定不会拒绝的。我在此和大家热烈的等待你的到来。”

阿甲(1907—1994),宜兴丁蜀镇双桥村人。中国当代著名的戏曲理论家、导演艺术家。原名符律衡、符镇宝,生于武进。

阿甲从小多才多艺,人称“十龄童”,曾跟宜兴显亲寺怀舟和尚学京戏书画。做过记者、教员、职工。1938年春历尽艰辛到延安,曾当过延安评剧院研究室主任、副院长。延安演京剧《打渔杀家》,阿甲在剧中演“肖恩”,江青演“女儿”。他们连演三场,毛泽东主席连看三场。阿甲还参加了《逼上梁山》的演出,是延安的“京剧名角”,还经常得到毛泽东等中央领导的教诲和关心,参加了延安文艺座谈会。阿甲被称为“中国共产党研究京剧的头牌创始人”“中国戏曲导演的擎旗人”“新中国戏曲表演理论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新中国成立后,阿甲任中国京剧院总导演、副院长。上世纪40年代发表著名论文《生活的真实和戏曲表演艺术的真实》。1964年,以阿甲为主编导的现代京剧《红灯记》公演后获得巨大成功。“文革”中,阿甲受到了江青一伙的残酷迫害,曾经被“两报一刊”点名批判。“文革”结束后,阿甲又焕发了艺术青春。上世纪80年代以后,阿甲还指导和帮助了江苏的昆剧、京剧团体排演《烂柯山》《李慧娘》等戏剧,获得了巨大成功,为京剧事业作出了新的贡献。

红线女(1925—2013),原名邝健廉,生于广州,粤剧女演员,工花旦,1939年,以艺名小燕红首次登台。1940年,改艺名为红线女,是粤剧的标志性人物、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粤剧的代表性传承人,纵横艺海70多年,驰骋于粤剧、电影两大艺术领域,被誉为岭南文化的瑰宝。上世纪50年代,红线女积极向其他剧种学习,从编剧、导演、演员等方面实现了更多南北艺术的交融:《关汉卿》的原著是田汉,《搜书院》的导演是徐韬,《王昭君》的编剧是曹禺,《李香君》的导演是阿甲……大师手笔,奠定了红派艺术的大气。

1956年,红线女第一次在北京演出了《搜书院》,标志着粤剧改革的新气象。阿甲在《看广东粤剧团〈搜书院〉的演出》一文中,对红线女在其中的表演给予了高度评价:“二幕‘柴房’的一场戏主要是唱。黑黝黝的暗室,闪着豆大的灯光,翠莲一手拿着刀,一手拿着绳,要想就此结束自己的生命。这里唱得很凄厉,气息奄奄,声音不绝如缕(唱倒板、南音、快流水南音、乙反二黄、正线二黄等调),但是翠莲毕竟是坚强的,她自问光明磊落,没有寻死的理由,而且一死之后也必然牵累张生。她想明白了,扔了刀,甩了绳子,她的将要冒出火花的目光,发亮而凝结的泪珠,都表现出她已作了一个有力的决定,就是必须活下去。‘怎把囚牢冲破,跳出深渊。展翅腾云,似出笼飞燕’(二黄滚花)。这就是她时刻要想行动的图景。”(收录于《论红线女舞台艺术》,奥林匹克出版社1996年12月出版)

1962年根据孔尚任《桃花扇》改编的粤剧《李香君》由广东粤剧院首演,阿甲作为中国京剧院总导演受文化部委托,应邀出任导演,红线女、罗品超等主演。红线女与阿甲在该剧两个多月的创作过程中,迸发许多创作火花。粤剧表演比较细腻,在排戏的过程中,红线女与阿甲合作,对戏一起分析,对表演一起探讨,动了很多脑筋。戏排完之后,连演了十场,阿甲也看了十场的演出,后来阿甲把群众的意见都吸收到戏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