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武进日报

三进少体校

日期:01-16
字号:
版面:第[db:版面标题1]版:第A02版:文笔塔 记忆       上一篇    下一篇

自1959年容国团在第25届世乒赛上夺得第一个世界冠军后,我国乒乓球事业突飞猛进,以致1965年在28届世乒赛上一举夺得五项冠军。我至今还记得当时《中国少年报》上刊登的中国乒乓球队教练傅其芳带领队员站在领奖台上的照片,庄则栋、李富荣、徐寅生、张燮林、林慧卿、郑敏之、李赫男、梁丽珍等一长串名字也深深铭刻在了我的心中。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我国群众性的乒乓球运动蓬勃开展起来,我这个刚上学的懵懂少年也被卷进了乒乓潮。

我是1963年上学的,学校是解放西路小学。那时学校大礼堂放了几张乒乓台,一到课间,这里便成了最热闹的场所。但那时候是轮不到我们刚进校门的孩子打的,有资格占台打球的,一是高年级学生,二是球打得好的。我们想打球,只能回家把门板用凳搁起来当球台打。我有个同学叫何乐年,家里有院子,还有胶皮球拍,我就常常到他家打球。后来,邻班有个叫刘根虎的同学成了我的球友,为了能在礼堂乒乓台上打球,我们常常一大早就赶到学校去敲校门,为此没少麻烦门卫福根伯伯。

渐渐地,许多高年级的同学不是我的对手了,我也就成了礼堂球台的常客。

解小当时有一支出色的乒乓球队,由大队辅导员沈毓昌老师带领,曾夺得全市小学团体赛亚军。其中有位队员叫陈科达,打球凶猛,尤其让我佩服。上三年级时,有一天班主任钱勤老师把我叫到办公室,笑呵呵地告诉我,我已经被吸收进校队了。我喜出望外。

进了校队,打球机会更多了。有一天,学校忽然组织我们去少体校乒乓球馆练球。训练时,有位戴眼镜的老伯伯坐在旁边观看。训练结束以后,那老伯伯把我和另一位叫高春方的队员留下,让我们以后到这里训练,每周两次。就这样,我第一次跨进了少体校的大门,教练就是戴眼镜的老伯伯,他姓薛。

在少体校训练,自然进步更快。很快,我已能战胜高年级的校队队员了。但好景不长,进少体校没满半年,“文革”开始了。一天,我照例把球拍往后腰皮带上一插,兴冲冲地赶到少体校乒乓馆,却见大门紧锁,敲门里面一片死寂。我心里一凉。我的第一次少体校生活就此戛然而止。后来听说,薛教练下放了。学校乒乓球队也自行解散了,到我毕业时,校队也没恢复。

1969年秋,我进了市一中。这时,学校秩序已基本恢复正常。很快,我进了一中乒乓球队。体育老师徐耀兴对乒乓球项目很重视,抓得很紧,还经常组织我们外出比赛。我战绩不错,成了主力队员。

大约是次年春天(也可能秋天),江苏省将在南京举行全省乒乓球集训,要求各市选派青年和少年两支队伍参加。为此,常州决定开展参训队员的选拔工作。徐耀兴老师闻讯便推荐我参加选拔。由此,我又一次走进市少体校乒乓球馆。经过一个多月的培训,我最终入选常州少年队。一同入选的少年队成员还有其他学校的颜平、董志豪、房国兴等。领队是市体育场竞赛工作负责人华志凯,还有一位陆姓的教练。

到南京后,吃住训练都在中山陵附近的省体院。说是训练,其实是比赛,我们每天都要与各兄弟城市的球队比赛。各市青年队还组成联队与省队比赛。集训结束前,联队和省队还联手在体育馆为南京市民进行了一次乒乓球表演赛。这次集训历时近半个月,让我开了眼界,也看到了自己的差距。

集训结束回常后,在华志凯领队的带领下,我们又以常州乒乓球少年队的名义,到一些中学开展巡回比赛,受到各校的欢迎。

由于当时市少体校活动尚未正式恢复,我们这支少年队只是为参加省集训而临时组建的,因此,巡回赛结束后,也就解散了。这可算作我二进少体校的经历。

在我上初二的时候,少体校又恢复乒乓球训练了,我第三次进了少体校。与我一起去的还有一中队友朱季虹。这时参加训练,已发补贴了。

能到少体校打球总是开心的。但没过多久,却发生了问题。由于我是班长,放学后去少体校,难免会影响班级工作。有一次,班主任直接跟我提到这个问题。这样,我去少体校的次数就少了。有时,朱季虹会把补贴带给我,并捎话给我,教练让你去呢。但无奈的是,后来我却越来越脱不开身,最后只好不去了。

1972年初,一中毕业后我到常州师范学校读书。由于当时尚无独立校区,我们在省常中开始了寄宿式的读书生活。于是,我又成了省中乒乓球队队员。由于住校,打球时间多了,因此,球艺长进也快。这时参加市里校际比赛,已鲜有败绩了。师范校区问题解决以后,我们搬到了双桂坊。但这里条件较差,除了少数路远者外,不安排住宿了,也没有可打球的地方(有一张破乒乓台)。这样,除了曾和一些同学临时组队代表学校出去打过几场比赛外,我学生时代的乒乓生涯至此也就无奈地画上了句号。

工作以后,除了上世纪80年代有过一两年打球经历外(球友是同事电台播音员鸿年、刘咏等),此后二十多年基本没握过球拍。直到退休前几年,应好友丽华快餐公司董事长蒋建平之邀,加入了丽华快餐乒乓球俱乐部,这才重操球拍又打了好几年球。这时,我这个曾经三进少体校的半老头,已经明显力不从心,技不如人了。特别是面对弧圈、直拍横打等先进技术、先进打法,常常感觉无能为力。

最后补充一句,我是左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