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我们居住的旅店出发,经过两个多小时车程,就进入温州永嘉县楠溪江的一处偏远山区。一些百年、千年古村,就藏在这座大山里。
下了高速公路,车子直往山上爬。雨后初霁,山下云雾缭绕,在郁郁葱葱的大山里,隐约见到一处临溪而建的村落。从车上下来,村口的路边竖立着一道拱门,上面写着“林坑古村”的字样。往村里走,有条并不宽阔的路,呈斜坡缓缓向上,村庄两边是隆起的小山岗,所以从溪对面向村庄望去,仿如一把古代皇帝做的“金交椅”。村庄置身云雾间,宛若人间仙境。村里那些小桥、荷塘、古木屋、石台阶等,勾勒出一幅生动的山村画卷。林坑古村至今保存着浙南最完整的木结构民居。诗人谢灵运做永嘉太守,大约是到过这里的,“近涧涓密石,远山映疏水”,我在楠溪江边,想到了他的这首诗。
村子里栽有一棵百年柿子树,树干墨黑,叶子油亮,很精神的样子。树下是一条通往山下的块石路,早已野草丛生。沿石阶而上,一条窄长的小巷,几家农舍,以蛮石垒墙或以石为地基,大多人家取山中盛产的柳杉为板障,颇显古朴。岁月流逝,故事留在昨天,如今人去楼空,墙上小孩的涂鸦流露出一丝生机。有位老农妇从木屋走出来,我上前打招呼,同她闲聊起来。她已年过九旬,育有7个儿女,2个留在村里,5个外出谋生。
大巴继续盘旋在上山的路上,游人密密麻麻。我们下车步行,路边的巨石上刻着“岭上人家”四个大字,该村名“岭上村”,位于鹤盛镇境内,村落靠山面水,一排排古色古香的房屋建在半山腰里,保持着古瓯越风情的原始风貌,巍然壮观。据罗川《金氏宗谱》记载,早在明朝嘉靖年间,就有人家在此繁衍生息,至今已400多年。
见此奇特的景观,我们拾级而上,走不多远,已感双腿酸软,甚而气喘吁吁了。半山上的村子背山面溪,植被青翠欲滴,空气也异常清新湿润,享有“天然氧吧”之美誉。每到周末时光,数十家农家乐几乎全部爆满。农家乐都做烤全羊,这是“岭上人家”极具风味的特色菜,以本地山羊为原料,选用的都是一岁之内的羔羊,采用独特配方碳烤而成,外脆里嫩,油而不腻,可谓色香味俱全。我们沿着山间台阶,一步步往上攀登,待登上位于山腰间村子的顶端,放眼望下去,“岭上人家”像一幅巨大而厚重的油画,悬挂在天地之间,山坡上垄垄青绿正肆意铺展,真是震撼!
晋宋时期,北人南渡,楠溪江成了“武陵源”。跨越千年,时光不复,留下的是昔日村落。黑瓦屋顶,白石寨墙,隐在岸树的绿影里。我从粘着泥沙的墙壁上辨认出几个隐约的字:耕读传家。
苍坡村是一个千年古村,村容异常奇特,村口很开阔,一条宽阔的直道贯通全村。古人建村,颇为讲究。苍坡村是以鼓盘巷为中心,辐射出多条街道,略似八卦图形。苍坡村设计的妙处,好似“文房四宝”。一条铺砖的直街,是笔;街边有两个很大的池塘,是砚;池畔置条石,是墨;方形的村子,是纸。这个构思,用的好像是修辞上的隐喻格,亦可联想到永嘉千百年来久盛的文风。
走进一家民居大院,这是清代所建房屋。第一进院落为飨殿和东西厢房。飨殿建筑约有200多平方米,为硬山式屋顶,抬梁式梁架。步入第二进,则见到一个肃穆雅致的院子,院中栽有一棵高大粗壮的银杏树,还有一口百年老井,本地人称为“水天井”,周围栽一些花草,很清幽,这口老井是保存至今的民居遗迹之一。五开间的正殿辟为一个展室,置放水车、蓑衣和一些农具。陆放翁的诗“水车罢踏戽斗藏,家家买酒歌时康”,写的就是此类田园乐趣。
村道边有一株宋柏,孤耸端庄,800多年的树龄,枝叶依然繁茂。古树不远处,是一座能代表楠溪江古民居风格的老宅。覆瓦的屋檐很大,遮蔽出一片荫。檐下设木雕栏,栏外是轻响水音的浅渠。它原是南宋淳熙十四年建起的一座古庙,现在成了苍坡村民俗馆。在村道一侧,有座引人注目的“望兄亭”,“望兄亭”始建于南宋,重修于明代。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村民李秋山从苍坡迁居到一里开外的方巷村,其与弟弟李嘉木感情甚好,时常促膝长谈至深夜,分别时又总要相送到村口,才依依惜别。后来,哥哥在方巷村口建一座“送弟阁”,弟弟在苍坡村口建一座“望兄亭”,夜里见到对方亭阁中灯亮,即知已安全到达。这则故事赞颂的是情同手足的兄弟情谊。
芙蓉村在苍坡村之南,也是南宋时期的千年古村落。村落构思的特点是“七星八斗”。意即,村中的一些路口砌着稍高出地面的平台,称为“星”;“斗”则是荷风细雨的莲池。“七星八斗”的寓意是村中文人灿若星斗。芙蓉村里其实并无芙蓉,只因其西南山上有三座高崖,其色白里透红,就像三朵含苞待放的芙蓉花而得其名。
村里的住宅大多为木质结构,白墙青瓦,院内绿树成荫,惬意而雅致。村里现存的明清民居约有30多处,大小宗祠10多处,皆为陈姓祠堂。陈氏为村中贵户(苍坡村则以李氏为显达)。陈氏宗祠仍存昔日气派。院子里有座大戏台,乡戏的锣鼓声仿佛还在满台震响。北面堂上,18位宋代入京做官的乡贤彩像,挂满一面大墙。诸公衮衮,大有衣锦之荣耀。有位腰间佩戴皇帝亲赐的金带者,甚为尊显。读而仕进,耕读传家,自古就被中国百姓看作理想的人间正道。
芙蓉村的石寨墙很耐看,因为其古韵十足。村南的石拱门源自宋代,却有难得一见的感觉。墙下沟渠里的清水缓缓流动,几位妇女在一边洗衣服。田地里的麦子初绿,垄边的一些鸡狗悠闲自得。芙蓉峰画屏般地高耸在不远处,应该有风中的樵哥牧唱来配浙南的田舍乡风。
不知不觉间,我们一行人又走进陈虞之纪念馆。陈虞之出生农家,家境贫寒,因为勤耕苦读,于南宋度宗咸淳元年(1265)登进士弟。宋景炎元年(1276)二月,元军攻陷临安,南宋恭帝赵显被俘,元兵长驱直入,进犯温州。为响应右丞相文天祥号召抗元,陈虞之率领族人乡众千余人奋起抗元,但因敌众我寡,陈虞之率众边战边退,一直退到家乡芙蓉村,坚守阵地,与元军抗战三年之久。最后因弹尽粮绝,陈虞之策马从千仞之高的南崖跳下,以身殉国,族众余下七八百人也紧随其后,全部壮烈牺牲。
太阳落山前,我登上村落的一处制高点,忽而眼前一亮:芙蓉村青砖灰瓦白墙,错落有致;梯地茶垄公路,蛇行盘旋;绿树村庄崇岭,好一幅浙南的春山图。
沿着楠溪江的清流顺势而下,水是碧绿碧绿的。虽然看不清江底的白色卵石,游人也会感到满足。古老的村庄,简单的生活,在这里,不用想太多的事。坐在木制阁楼上,看脚下的云海,望远处的山林,喝一口老酒,咬一口屋边刚挖的番薯,人生惬意,不过如此。
未待想透看透,车子便载着我们朝楠溪江和瓯江交汇的温州行去。我的思绪还飞萦在这些韵味悠长的古村落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