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结奋进新征程 凝心聚力谱新篇
日期:01-16
版面:
第[db:版面标题1]版:第A02版:要闻 上一篇 下一篇
□统轩 黄钰
武进区:“三项机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近年来,武进区委统战部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认真宣传贯彻中央、省、市民族工作会议精神,落地落实民族政策,紧紧围绕群众需求,积极探索少数民族服务管理长效机制,取得了良好成效。
构建少数民族群众服务管理网络机制。武进区委统战部建立和完善民族工作区、镇(街道、开发区)、村(社区)三级管理网络和镇(街道、开发区)、村(社区)两级工作责任制,层层签订工作责任书,确保人员、责任、工作目标到位。少数民族人口较多、民族工作任务较重的镇(街道)和社区,配备了民族工作专(兼)职干部,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聘用熟悉和热爱民族工作的同志担任民族工作联络员,把民族工作的触角延伸到基层。构建联管联控网络,武进区委统战部把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管理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网格,开展少数民族人口信息登记采集,纳入社会管理信息平台,纳入各级政府目标管理责任体系,统筹民宗、公安、民政、教育、人社等相关部门资源力量,开展好民族工作,由区司法局牵头成立民族工作调解室,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民宗协调、相关部门参与、信息资源共享、综合服务到位的少数民族服务管理工作格局。构建互助互管网络,武进区委统战部充分发挥少数民族信息员队伍和民族界代表人士在联系、教育引导和服务少数民族群众方面的作用,积极宣传党的民族政策,有效化解少数民族群众拆迁、店面转让、企业用工等矛盾纠纷10多起,有效维护民族领域安全稳定。
构建少数民族群众培训就业联动机制。培训指导送技能,武进区委统战部联动人社部门对失业少数民族群众,开展创业知识、实际操作、跟踪服务“三位一体”就业技能培训。牵线搭桥送信息,武进区委统战部借助区劳动就业服务网络和人才市场,及时向有就业需求的少数民族群众发布“匹配式”供求信息,为少数民族群众牵线搭桥安置就业。组织活动送岗位,武进区委统战部积极吸纳“民族8省区”各族群众来武经商务工,发挥商会平台作用,推动武进光宝科技(常州)有限公司、江苏常发农业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帮助解决来武就业“民族8省区”人员共计420余人。有效推进互嵌式就业创业模式,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植根各族群众心灵深处。
构建帮扶少数民族贫困家庭助学机制。武进区委统战部高度重视少数民族群众子女入学问题,积极与教育部门协商,3年来帮助解决入学近150人,切实保障少数民族群众子女义务教育权利;通过开展摸底调查,建立台账,定期走访,与少数民族困难家庭结对联系,“一对一”提供政策宣传、技术培训、信息咨询等服务项目,帮助解决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切实提升帮扶工作实效;开学前对少数民族困难家庭新入学子女进行回访,发挥“武进区民族宗教百万光彩基金”“常州宝林慈善基金会”“牛塘普罗斯民族团结助学光彩基金”等民族宗教团体和宗教场所慈善力量,对特困少数民族家庭学生进行帮扶。5年来,武进区委统战部共发放助学资金15万余元,近200个少数民族困难家庭学生获得资助。
钟楼区:“四聚四提”助力新侨人士创新创业
近年来,钟楼区以钟楼经济开发区为试点,着力探索和深化园区侨务工作路径,通过“四聚四提”一揽子举措,擦亮“凝新·海创街”品牌,进一步深化为侨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坚定不移凝聚侨心、维护侨益、汇集侨智,形成了“侨聚钟楼、智创未来”的良好态势。
聚合组织架构,提亮新侨服务模式。钟楼区创新打造“侨联组织+侨界服务队+新侨驿站”“三位一体”园区侨务工作新模式,全面提升为侨服务能力。选优配强侨联班子,钟楼区聚焦选好侨界人士“领头雁”,在钟楼经开区侨联换届中,通过履职能力综合评价、侨情数据调研、双向意向沟通等,把年富力强、乐于担当、甘于奉献、善于团结的侨界优秀人士选出来、用起来,进一步提升侨联组织活力;积极推广主席轮值制,鼓励侨联班子成员轮流主办活动、主持日常工作,不断增强班子成员的责任感、获得感、成就感。融合融活服务队伍,钟楼区依托钟楼经开区统战干部和“产业社区”专业工作人员,共同建立港澳台侨企业服务队,明确“首问负责、片区负责、行业负责”的立体覆盖模式,确保侨企“找得到人、办得成事”;根据企业需求,不断调整扩充服务内容,既注重满足普遍性需求,又合理解决个性化需求,目前已聘用服务队成员35名,专业特长涵盖法律咨询服务、税务政策解读、创新创业指导、纠纷调解、银企对接、医疗保健、技能培训等多个方面,为园区侨企提供“一站式、一条龙、一体化”的创新创业服务。加力加持新侨驿站,钟楼区依托数字经济党群服务中心、园区阅览室、空中花园、文化长廊等公共服务空间,创新打造一批“凝新小筑”新侨驿站,将侨务工作阵地建到侨界人士工作生活的第一线;举办各类产业交流会、知识讲座、读书沙龙、文化品鉴等涉侨活动90余场,真正做到“组织起来、活跃起来、行动起来、贡献起来”。
聚力作用发挥,提升侨界人士影响。钟楼区深入挖掘有才能、有实力、有影响力的侨界人才,为他们搭建作用发挥的平台和展示形象的舞台。建言献策有力量,钟楼区支持侨界人士围绕“532”发展战略、钟楼区四大功能区建设等中心工作以及海内外共同关心的热点问题主动参政议政。正面发声有引领,钟楼区引导侨界人士主动担当,赋能常州打造“全国青年创新创业最向往城市”;举办侨界创新创业沙龙、银企下午茶等活动20余场,为侨界人士分享成功经验提供多样化渠道。回报社会有作为,钟楼区引导侨界人士参与公益事业,服务民生发展,侨企代表格力博公司累计捐赠防疫物资、民生基建等折合人民币100万余元;侨企贝格尔深耕生命研究及基因科学,已获得3项国家创新发明专利和10余项国家临检中心质量认可,为攻克医学领域疑难杂症贡献侨界力量。
聚焦惠企纾困,提高为侨服务实效。钟楼区坚持问题导向、靶向破解思路,开展专题走访调研,了解侨界人士所思所想所求,切实帮助解决所愁所盼所需。助力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钟楼区在日常走访中,格力博、波速等多家侨企集中反映了订单与产能错配问题,钟楼区、钟楼经开区充分发挥大统战工作优势,引入园区知联会会长企业——智云天工为侨企提供升级方案,通过“超级虚拟工厂”将侨企接入“云”平台,在全国范围内匹配产能与订单,帮助消化过剩产能超10亿元。助企纾困解难,疫情期间,钟楼区聚焦助企纾困“15条”“新10条”等政策落实落细,为32家侨企减免租金超千万元,走访慰问侨界人士60余人次,发放口罩、消毒酒精和节日慰问品等折合约3万余元。化解后顾之忧,钟楼区积极运用海外统战专项协调机制,为侨界人士解决就近落户、子女入学等“关键小事”;通过青野公寓、新运泊寓等人才公寓为侨企提供近300间公寓资源,并配套提供办公场所、路演活动室、健身阅览等公共服务。
聚集社会资源,提质专业运营水平。钟楼区引进常州首个外籍人士服务中心——COM中心,从事园区为侨服务体系日常运营,以专业素养提升“凝新·海创街”品牌质效。提供联合办公空间。中心建设了以海归新侨和外籍人士创业为主题的COM Co-Working Space联合办公空间,占地面积近千平方米,形成会员间互动、协作的工作社区,并集中提供法律咨询、代理记账等16大类服务,每年服务海归人才、境外人士超千人次。同步线上线下服务,钟楼区创立微信公众号COMchn,双语推荐常州的衣食住行、互动活动、创业政策等信息,帮助新侨人士快速掌握资讯、适应生活。微信公众号后台提供实时咨询服务,24小时在线响应侨界人士各类咨询。拓展交流沟通渠道,钟楼区针对新侨和海归人士社交需求,建立全市首家留学生文化体验中心,定期举办派对、沙龙、野餐会等;建立全市首家“常州国际志愿者团队”,组织华侨华人为常州本地困难群体提供志愿服务,目前已累计开展活动百余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