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武进日报

焦祖尧:矿工作家的良师益友

日期:01-16
字号:
版面:第[db:版面标题1]版:第A02版:文笔塔 记忆       上一篇    下一篇

作为曾经的矿工,我在文学创作生涯中曾得到几位著名作家的亲切指导,如煤矿题材作家焦祖尧、煤矿诗人孙友田、煤矿文学评论家袁庆南等,我都视他们为终生的良师益友。

2023年3月21日晚,从常州金东方颐养院传来了焦祖尧老师不幸逝世的噩耗,我难抑悲痛与后悔之情。就在三天前,我还向《金东方报》主编刘振刚先生询问焦祖尧的近况,他告诉我说:“焦老因高龄而住进了疗养院。”因当时在参加活动又要跟车回来,故未有时间去看望他,留下了无法弥补的遗憾。由此,四十多年前始与他交往的情景便浮现在眼前。

初识焦祖尧 我写报道

50年前我从知青成为煤矿工人后,可爱的矿工兄弟和如火如荼的矿山生活,为我们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我成为活跃在百里煤海的“文学青年”之一。有关方面经常组织文艺座谈会、报告会、笔会等,邀请当时全国著名的作家前来讲课。

记得那是1977年5月21日上午,面向江苏全省煤矿公开出版的《徐州矿工报》召开《煤海》文艺副刊座谈会,邀请时任山西省作协副主席、矿工报顾问、著名作家焦祖尧先生,专程来介绍煤矿题材文学作品的创作经验。

初识焦祖尧,高个短发,慈眉善目,热情诚恳,没有丝毫大作家的清高。他用带有江南口音的普通话,向我们介绍了从事煤矿题材文学创作的经历,着重谈了《总工程师和他的女儿》《长白毛的耗子》等长篇小说的创作过程和体会。我们纷纷就自己在业余文学创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向他请教,他用生动的群众语言、深刻的哲理和具体的事例,解答了大家提出的各种问题,鼓励我们为改变矿工的社会形象、反映社会主义新矿山面貌而创作出更多好作品,最后还谈了对《煤海》的看法,提出了进一步办好文艺副刊的意见和建议。

一散会,副刊部主任袁庆南老师笑着对我说:“我是江阴人,江阴近两千年都属于常州府,所以我们和焦老师都是老乡。”于是他就把写报道的任务交给了我。我立即动笔,一篇《大写特写矿工——“煤海”副刊邀请著名作家焦祖尧介绍创作经验》的报道,第二天就见诸报端。

又见焦祖尧 我写专访和诗歌

一晃六年过去了,我们经常在创作活动中谈到要以焦祖尧为榜样,他已成为矿山文学青年的偶像。我很希望能再次见到他。大伙儿说:可能性不大吧,大作家忙得很。

也许是冥冥之中的故乡缘分吧,1983年5月23日,也即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纪念日,煤炭部暨矿务局文联举办文学报告会,再次邀请焦祖尧前来讲课。此时的焦祖尧已是煤矿题材的多产作家,但他依然是那么朴实无华和平易近人,整个讲课充满着生动活泼的群众语言,他以自己的一部部深受人民欢迎的“接地气”作品,充分诠释了毛主席“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坚定立场和责任感。

这次焦祖尧要在矿务局招待所住两天。午餐前,我们邀请焦祖尧合影。合影完毕他邀请我晚上聊聊,他说:“我在北方成家后很少回家乡常州,不仅想了解你们青年人在煤矿的工作、生活和创作情况,还想听听咱们家乡这些年的发展变化呢!”我欣然答应。

晚餐后,我一头扎进焦祖尧的房间,一人一杯清茶,开始了长达半夜的采访和交流。他告诉我:他出生于武进青龙乡一个农民家庭,1955年毕业于苏州苏南工专学校,分配到山西大同的军工厂工作,当过技术员和技术科长。因爱好文学创作,1961年调大同市文联工作,从此弃工从文,一头扎进社会主义新矿山,全力创作煤矿题材的文学作品。

焦祖尧第一次到大同煤矿就深入矿井体验生活,写了两个短篇小说,其中《煤的性格》提出了“矿工是我们时代和事业的脊梁”的观点,影响很大。从此,他和煤矿结下了不解之缘,大同矿务局11个煤矿的井下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他与矿工和矿山文艺工作者共同劳动、生活和创作,交了一大批矿工知心朋友,感到“自己的心灵被矿工同化了,净化了”,他发自内心地呼喊:“光明永存,采掘光明者万岁!”这就是他毅然放弃其他题材,转向煤矿题材创作的渊源和动力。

继而他一发不可收,连续出版了《在阳光下》《春天在榆树堡》等短篇小说集,反映新一代矿工形象和矿山的火热生活。1965年1月发表在《收获》杂志上描写一个老矿工的短篇小说《时间》,引起了全国读者的反响,《人民日报》《文艺报》《收获》都发表了专门评论,后又被人民文学出版社编入《新人新作选》,还被《中国文艺》英文版介绍到国外。

1978年,他创作13年之久的长篇小说《总工程师和他的女儿》终于出版,畅销一空,不断再版。他又以极大的热情连续创作发表了《复苏》《归来》《爱人》《力量》等十几个短篇小说,其中《复苏》获1981年“当代文学奖”。这些作品塑造了矿山新人的形象,揭示出工业战线上带有普遍意义的问题,很受读者特别是矿工的欢迎。

随着时代生活节奏的加快,焦祖尧作品的节奏也在加快,立意在不断加深。1983年4月他在《当代》发表了长篇小说《跋涉者》,塑造了信仰坚定、视野开阔、脑体并用、顽强同阻碍开拓新生活的传统旧势力作斗争的矿山新人形象。他遵循“新、近、勤”的创作原则,用独特的视角和艺术风格来反映自己对生活和时代的发现和见解;他努力使作品离生活近些、更近些,直抵生活本质;他努力培养艺术敏感,勤奋学习、思索和写作,把自己的艺术生命融入开采光和热的新时代和讴歌矿工的文学事业……

午夜时分,他还仔细看了我的两篇报告文学《雷锋向我们走来》《博弈在美丑之间》,提出了一些中肯的意见。不久,这两篇作品获得了江苏省职工文学创作优秀作品和全国煤炭题材文学作品入选奖。

及至凌晨三点,我的人物专访《他为采掘光明者讴歌——记“山药蛋派”作家焦祖尧》写成了,第二天就发表在矿工报“作家与矿工”专栏。

写完专访,我丝毫没有睡意,又写了一首致敬他的新诗(见文末)。整整一夜没睡,这是我们当时的创作常态。第二天,焦祖尧手拿散发着浓浓墨香的矿工报,指着那篇人物专访和我写给他的诗稿,笑着对我说:“你这个小老乡真是个快枪手啊!”

再见焦祖尧 诗歌照片芹献

光阴似箭,岁月如歌。转眼40多年过去了,我在焦祖尧精神的影响下,一直坚持为工农兵服务的文学创作。大约在五六年前,我得到消息说焦祖尧回到了常州,就住在金东方安度晚年。我因没有他的手机号无法预约,却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带上两张老照片和写他的诗稿,转了两趟公交车赶往金东方,可惜他那天正好外出,未能谋面,于是委托金东方的朋友转交给他。

如今,斯人虽去,风范长留。谨以此40年前的诗作,作为对他的最好纪念吧:

你,讴歌光和热的七彩生活

——致矿工作家的良师益友焦祖尧先生

著名作家焦祖尧,江苏常州人。多次应邀来作文学讲座,知吾为老乡,特邀赴其下榻之招待所长谈,关心青年和家乡情结溢于言表,遂成莫逆之交。

你坦率,你随和,

你真诚,你本色。

你把生命融进为矿工的创作,

你具备煤一样燃烧的品格;

你是矿工“窑户”的知心朋友,

你说狭窄的井下有不尽的源泉,

一如井上的天地广阔!

你发现,你捕捉,

你挖掘,你思索。

你无私地介绍文学创作的技巧,

你引导青年如何立意、如何突破;

你启迪“人”肯定和否定的同质自我,

你揭示“人”的色彩并不单一,

一如光和热的七彩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