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都相互联系
日期:01-16
版面:
第[db:版面标题1]版:第A03版:文笔塔 文艺 上一篇 下一篇
一本书就是一个人最好的名片,简约而深刻,我总是这样认为。
那天,在一次读诗见面会上,我第一次见到了“只闻其声”的赵岩,原来声音优美的她,长得也如她的声音般纤细而流畅。散场了,我走向门外,她喊住我,从包里掏出她的《她来人间食烟火》,送给我。我本能地接过书,如梦方醒,原来她送书给我,而她事先并没有知会我,于我就是一份意外与惊喜。
微信时代,一个微信就可能打开一扇虚拟的窗,一个群就可以建立一个虚拟的社区,似乎万物皆联,一切都相互联系。说是虚拟,却也实实在在,大家在一个氛围里同欢乐、共喜悦,精神上的同气相求是实实在在的。“风吹书香茶悦会”是一个诵读《诗经》的微信群落,最初有72名群友,有于同云、单占生、赵富海、冻凤秋等一些在朗诵界、文学界有影响的前辈后生,于是有人戏称群友堪比孔子的“七十二贤”。其中,当然就有送给我书的赵岩。
赵岩是极为认真的读诗人。她每次“交作业”,明显是下了大功夫的,不但还原《诗经》的历史背景,还要在现实语境中“白话”《诗经》,让《诗经》活在当下。她私下与我聊,说人在职场,事情多,业余时间读《诗经》,为了出彩,每次都是逼自己,这个过程太痛苦了。
过程是痛苦的。但痛苦过后,是精神的丰腴与充实。大家为兴趣爱好,或也为弘扬传统文化,孜孜不倦,锲而不舍,用一年多的时间诵读完了《诗经》的风、雅、颂,305篇。那次线下见面会,同时也是开启《唐诗三百首》诵读的筹备会,选蘅塘退士编的唐诗选本来读。
似乎一切都相互联系,不割裂,不隔膜,不封闭,这个社会真好。认识赵岩前是这样,读《她来人间食烟火》也是这样,人与人之间不管认识、不认识,其实一切都相互联系。不认识之前或是冰山之下的暗线相牵,认识之后便是海水之上的明线相连。
赵岩笔下的乡土真是有趣,有着人间细碎的温暖,虽然有饥饿的痛苦,有冬寒的凛冽,有上学的艰辛,有亲人之间的些许龃龉,但日子总是一天天向好,故土总是心心念念。“故乡可以不美好,但不可以不深刻;可以不华丽,但不可以不亲切;可以不贴近,但不可以不铭记。”乡土的温暖,源于乡土是大地的一部分吧,血浓于水,乡土与大地从来不曾分割。
在爷爷的葬礼上,一个拿着要饭棍和碗的老头,将一把零钱放在灵前,磕完头转身走了,一句话也不说。大家显然没遇到这种事,不能理解老头的举动,商量一番后,便舀了饭菜,拿着那卷零钱,找那个叫花子,但踪影全无。面对大家的猜测,只有“我”知道这个老头的来由:老头的儿子儿媳都不孝,撵他出来要饭,“我”上小学时,一旦在路上遇见他,就会把书包里可以送的东西拿给他,几毛钱或一点零食,但他从来不说话……“我”万万没想到他会出现在爷爷的葬礼上,就像一种幻觉。他是爷爷的朋友吗?可是连奶奶也不知道这个人。不会是因“我”曾经的善举吧?但他从来没和我说过话……
似乎,一切都相互联系。只是一些因缘,我们未必看得透彻。
奶奶自从嫁到我家,就成了“当家的”,一言九鼎。对外立起强硬的“门事”,对内压得我爷爷不敢给太奶奶送一颗白菜,气得三叔在新建的婚房里上吊,太奶奶弥留之际似乎想喝口绿豆汤,也未被奶奶应允……奶奶一生要强,最后却连基本的生活也不能自理,不管轮到哪个儿子家吃饭,大家都埋怨她不讲道理。奶奶的一生是悲情的一生,她的爱无法被亲人理解和接受,甚至被怨恨。奶奶的葬礼,她那么多的娘家人竟没有一个人前来吊唁……
“我”也恨过奶奶。但她毕竟是“我”的奶奶,“我”身上流着她的血,奶奶的口若悬河、文采斐然,似乎一部分就遗传给了“我”, “我”与奶奶终究无法割舍。嗨,一切都相互联系,虽也旁开枝节,但似乎都不曾走失,最后走成了一个闭合的圆。世上的人和事,似乎都囿于若隐若现的大大的圆圈之内,鲜有例外。
赵岩的故乡在豫东的芒砀山,山里有梁孝王墓,她上学期间去看过墓里的壁画,墓有着浩大的框架,似乎又空空如也。有说法是曹操当年引兵入芒砀,为筹措军饷,便率军盗墓,装满了几十辆大车呢。从此,曹操尝到了甜头,专门设一支盗墓的兵种,称“摸金校尉”,甚至还总结出一整套盗墓的方法。那么,一个惯于掘别人家祖坟的人,他会厚葬自己吗?曹操身后便用了疑兵之计,时辰一到,四周城门同时打开,72副棺椁同时从多门抬出,同时下葬,坟墓分布于四面八方……
其实,与赵岩第一次见面那次,组织者李慧敏同时还邀请到了考古所的潘伟斌研究员,他曾是曹操高陵墓葬考古队的领队,他给我们做了《商代文明与考古研究》的讲座,启发我们换一种视角来读《诗经》和唐诗……回来,我读赵岩的书,读到《三月会》,我禁不住发微信给赵岩:多谋的曹操恐怕怎么也想不到,千年以后,他的墓穴竟然是潘伟斌给“盗”的——潘伟斌亲口说的,你我可都是见证者。呵呵。
……
喜欢赵岩的文字,尤其喜欢她写乡土故人的文字,文字暖暖的,氤氲了一切物事,似乎把大千世界都联系起来,成为一个温暖的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