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建东
中央电视台每年都有年度大剧,去年是《人世间》,今年则是《人生之路》。这部连续剧于3月20日开播,收视率就居高不下,日前,37集的大戏落下帷幕,引发无数观众对于人生道路的思考。
这部戏是根据著名作家路遥1982年的中篇小说《人生》改编的,当年,这本书一经问世,就引起轰动,不久,就被改编成电影。西北汉子周里京准确诠释了主人翁的人生,引起全社会包括我在内的年轻一代对高加林个人命运的强烈关注。
40多年过去了,如今这部戏被拍成电视连续剧,它的成功有几大因素。
首先是原著改编给力。6年前,制片人魏巍和导演阎建钢以及编剧们开始筹划电视剧《人生之路》的拍摄,他们遇到的首要问题就是如何把一部中篇小说拓展成长篇连续剧,用当下的视角,回答当年的问题。改编的给力体现在“一加一改”上。“一加”是指原著中并没有高双星这个角色,是在电视剧中加上去的。“一改”是他们把高加林的小学老师资格被人顶替这一情节改成高加林的高考录取被高双星代替。这一加一改,使得剧情更加贴近时代,故事情节更加扣人心弦。生活中的我们每个人,几乎都能在剧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其次是演员选择出彩。主要演员形象生动,老戏骨林永健、刘威、李宝安、李光复等人的加盟,是本剧出彩的主要原因,他们一口地道的陕北方言,代入感很强,就像是一群从黄土地上走出来的农民。
整部戏反映了陕北某山村高家村的高加林、刘巧珍和高双星三户人家的关系,焦点集中在高考顶替和感情纠葛方面。
高加林和高双星出生在同一个村,在同一个学校、同一个班级上学。高加林学习出类拔萃,名列前茅,高双星略逊一筹。在高考前的一次模拟考试中,高加林是全年级第1名,高双星则是第25名。
高考结束,在苦苦等待录取通知时,高加林被录取在上海浦江学院的通知书,落入村主任高明楼之手。在和县教育局股长马占胜一番密谋后,高加林的录取资格被村长的儿子高双星调包。
光阴荏苒,高家村的3个青年,通过各种途径,又在上海相逢。
高双星是冒名顶替在上海读书,但是由于见不得人,他每逢假日,有家不能回,在学校也是郁郁寡欢,后来遇到既是本校同学,又是上海人的陈秀利,两人慢慢走到一起并组织家庭,但顶替别人上大学的阴影总是挥之不去。
高加林通过自身努力,先是在村办小学当代课教师,后又到县里当通讯员,从事采访报道工作。但是由于有人举报他当通讯员途径不正当,又被“发配”回村当农民。而此时又遭遇原来的恋人刘巧珍被他回绝,无奈嫁给马栓。追求他的老同学黄亚萍又跟随父亲回上海落户。可谓工作、爱情双双落空。但是他坚持写作,笔耕不辍,他当县委通讯员期间写的小说获得全国一等奖,在去上海领奖时,遇到曾经到小山村采访过他而成为知音的陈方明,陈指点他参加《大众晚报》的招聘,他的才华得到报社领导层尤其是林总编的认可,被报社录取,留在了上海。
刘巧珍和马栓结婚后不久,生下女儿莹莹,但是莹莹的先天性心脏病困扰着这个小家庭,在去西安就诊无果后,她们一家来到上海投医。刘巧珍先后干过保姆、开过面馆、承包过学校食堂,最后开了中央厨房,在上海站稳脚跟,并与老乡高加林和高双星重逢。
第三是立意深刻。《人生之路》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是紧要处只有几步。
高加林是那个时代青年的一个缩影,他身上那种刻苦努力、永不放弃的精神,激励着年轻人去奋斗,毕竟人生是充满希望的。我很喜欢青年演员陈晓,他把演好这部戏,演好剧中的灵魂人物高加林,当作是送给自己35岁的礼物。
我还欣赏青年演员李沁的表演。由于父亲的反对,刘巧珍没有上过几年学,但是她的感悟力很强,是个非常通透的女性,她有一颗金子般的心,她用炙热的情感、语言、行动,甚至眼神来追求恋人高加林,坚持自己的人生追求。在戏中她用质朴的语言表达了颇有哲理的话:自己的路自己走,走了才有自己的路。
电视剧的创作者坚持惩恶扬善的人生观,剧情发展到后来,高考顶替一事被揭破,到最后,高双星被取消学籍、开除公职,然而他本质不坏,被处理后,通过成人考试取得教师资格,回到陕北老家当了一名小学教师。
由老戏骨黄梅莹饰演的付阿婆是一位失独老人,当刘巧珍经人介绍来到她家做保姆时,她被巧珍的直率和真情打动,收留了她,并且还把巧珍的女儿莹莹也留了下来。
当她得知自己身患胰腺癌时,非常冷静对医生和巧珍说:“我不想手术也不打算化疗、放疗,我要用第三种方法,就是不治疗。剩下的日子我宁可好好享受生活。这么多年来,我不管遇到多少事情,都阻止不了我享受生活。我一辈子喜欢漂漂亮亮,死也要死得漂漂亮亮。”付阿婆这种对待疾病对待人生的态度,值得大家借鉴。
《人生之路》的编导们力争通过这部作品告诉广大观众,人生并不完美,但永远值得奋斗。人生的路,没有一步是白走的,愿我们各自用欢笑和泪水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