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武进日报

结缘滆湖民俗博物馆十年

日期:01-16
字号:
版面:第[db:版面标题1]版:第A04版:文笔塔 乐享       上一篇    下一篇

张军 文/图

与滆湖民俗博物馆的缘分有近10年了。2013年底,在很多人都不知道滆湖民俗博物馆之时,我已先人一步,来到这座正在筹建中的民办博物馆“探班”。

滆湖民俗博物馆的特色就在“民俗”。说起民俗,近20年前,我认识了时任常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韦中权老师,在他的指引下,开始关注并研究常州的一些民俗世象,但因为只是业余研究,只能从若干零碎之处进行探讨,与象牙塔里的研究,是不能比的。好在我们民协有个民俗委员会,我可以向协会里的专家学者请教。慢慢地,我与滆湖民俗博物馆联系上了。

记得每次去滆湖民俗博物馆,都要到淹城公交中心站坐67路公交,用时不到半小时,公交车就停在离博物馆只有百来米的站台上了,来去比较方便,因此,每年我至少去上几次。

顾名思义,所谓民俗博物馆,当然是以民俗为特色,在这里,别的可以不看,但“老街”不能不看。据说这是将旧时蠡河桥老街的特色店铺元素整合来的。据《蠡河桥乡志》载,上世纪40年代末期,“还只有河东沿岸自南至北约八十公尺长的一条小街,两对面的店铺是一条矮小破旧的房屋,东西店面之间仅距三公尺,街道狭窄,均是用青麻块石铺成。镇上开设南北杂货店八家,布店四家,茶馆店两家,粮行十一家,鸦片灯三家。还有三个摊贩,集镇虽小,每逢四时八节,很是热闹。”

真正的蠡河桥老街早已消失,找寻历史只能通过故纸堆或记忆。了解古镇有多种方式,一是看方志,一是听当地住户中的老人讲古或听当地文化研究者叙述,一是到有关博物馆感受历史。这座民俗博物馆满足了我的探古之幽思。

在“老街”展厅里,一座座的店面一水儿的檐头滴水,整排的用桐油刷过的沿街一面(确实,旧时用桐油刷木质结构的建筑,可以防蛀防虫),有圆作坊、杂货铺、药店、香烛店、非遗民俗展室(主要展出暖轿)、茶店、米店、铁匠铺、酒店、民居、豆腐坊、丝绸布店、花絮店等。这些都与当时的人民生活密切相关。

我曾经走过不少古镇,那些古镇都很有人气,因为它们都是旅游景点,而这里却是静悄悄的,别有一番风情。在参观者不多的时候,我可以在这里细品,感慨“老街”的变迁,这是在人多的时候所感受不到的。我知道,这里只是真正老街的一个模拟品,并不具备商贸功能,而是让人想起真正的老街而已。有时去逛真正的老街,反而会觉得过于热闹,在这座仿建的老街,却让人能静下心来认真观看。

老街的非遗民俗展室内,有一座来自横林东岳庙的暖轿,暖轿高近两米,由榉木制成,轿顶为黄铜色宝葫芦。轿身分上下两层,上层正前方两侧有两条木构金龙绕柱,龙头在下,龙头努力上扬,龙须似乎在飘动,龙眼似乎能转动。暖轿前面有木构金身三眼黄灵官像,形象庄严威武。魁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独占魁首”之意,寓意“蟾宫折桂”“状元及第”,深受古代读书人和家长们崇拜。金龙外两侧有对联,上下联为“近挹明皇迎紫气 恒舒春令泽苍生”,横批为“岳镇东方”,后侧面有“体大物博”匾额。左右两厢有透雕八仙和花卉、人物故事图案,寓意吉祥如意,下层为浮雕鹿、马图案,寓意福禄功名。整座暖轿造型优美,雕刻繁复,具有典型的晚清风格。

当我初次在滆湖民俗博物馆看到这座暖轿时,暖轿还处于修复状态。它和浙江宁绍地区的万工轿不同,雕刻不那么复杂,形象没那么奢华,这或许和常武地区人低调的性格有关,或许和江南民居粉墙黛瓦的内敛性(这从另一面说明江南人沉静的性格)也相互呼应。撇开影视作品里的轿子不谈,我们这里的轿子普遍外观朴素,这因为是庙宇里的轿子,此前是供奉在殿堂的,因此比普通的轿子要更精致些,就比如轿前面的一对木质金龙,雕刻得活灵活现,今人恐怕难以复制,但整体来看,还是很内敛的。

这座暖轿最先属于横林镇东岳庙,后几经转手,已散架,只剩一堆木质构件,部分还有残缺。在武进博物馆文物专家的指导下,滆湖民俗博物馆寻觅本地木匠,根据指导意见进行修复,并增加了流苏等装饰件,花了近1个月才修复完成。

博物馆的另一个特色就是牛拉水车,水车为面铺稻草的四方尖顶形亭罩住,水车上半部也就是动力部分则由座式竖轴,套上直径约1.5米的卧式大齿轮盘代替人力车的粗大车轴、轴肩、车杠;由牛力替代了人力。牛拉水车因竖轴和齿轮盘体积较大,并需要一个坚实的车垛基供水牛转圈走动,故必须固定在大片水田区域,不能轻易转移。操作时蒙眼水牛戴着肩枷,拖着大齿轮盘在竖轴上转动,大齿轮上的木齿拨动卧轴上的木齿,由卧轴另一头的木齿带动水车链锭、斗板,完成戽水程序,听朋友们说,旧时,上述戽水器具只有大户农家置用,一般农户在用水期间只能用劳力换取器具使用权。

这种水车,是有来历的。明徐光启《农政全书·水利》记载:“牛转翻车,如无流水处车之,其车比水转翻车卧轮之制,但去下轮置于车傍岸上,用牛拽转轮轴,则翻车随转,比人踏功将倍之。与前水转翻车,皆出新制,故远近效之,俱省工力。”

据说,车水的地点叫车口,一个车口所上的水,灌溉50亩稻田。一头牛力可顶6个人力。一个车口需要二头牛,更换着上车,换下的牛先喂料,再沉牛,让牛浸泡在河水里休息。牛上车之后,干一个班就是半天,为了不让牛“看野眼”,干活分心,人们要把牛的两只眼睛遮住,两块遮眼的竹片叫“牛按眼”。上世纪50年代后,农村集体化,大型农具折价归公,几乎每个生产队都拥有一两架人力水车或牛力水车,上世纪60年代以后,戽水作业全部由机械和电气化代替,这种牛拉水车逐渐消失了。

因条件所限,馆里并没有真牛,馆方用电作为动力,来游客时,电闸合上,水车转动,轰隆隆的响声让人想起了很多。

平时我喜欢到各地游玩,曾到过江苏西南方向一些县市区的农耕园,总感觉和武进有所不同。古语云,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滆湖民俗博物馆的存在,就是能让我们了解到江南常武地区的旧时民俗,它是一种珍贵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