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武进日报

?君与臣

日期:01-16
字号:
版面:第[db:版面标题1]版:第A03版:文笔塔       上一篇    下一篇

老子的“治大国若烹小鲜”是最智慧的治国理念,治国者与臣僚则是最深奥的人事关系,大臣们智者甚多,如何听取各方意见成了对君主智商的考验。《资治通鉴》欲“鉴前世之兴衰”,对如何处理君臣关系却只能靠读者自己领悟。

近日读《汉书》申屠嘉传和晁错传,二人都当过御史大夫,申屠嘉任职于文帝;晁错晚七年,任在景帝,但二人有过交集。晁错是汉初著名政论家,后惨遭东市腰斩,且“父母妻子同产无少长皆弃巿”。申屠嘉则以廉直闻名,史书说嘉“门不受私谒”,即居家时不接受私事拜访。嘉当宰相时,还差一点斩了邓通和晁错,前者是文帝宠臣,后者为景帝重臣。《汉书》(卷42)有两段记载了申屠嘉跟文帝和景帝的君臣关系,即分别记叙嘉与邓通以及嘉与错的具体交往。先看嘉与文帝弄臣邓通的故事。

嘉为人廉直,门不受私谒。是时,太中大夫邓通方爱幸,赏赐累巨万。文帝常燕饮通家,其宠如是。是时,嘉入朝而通居上旁,有怠慢之礼。嘉奏事毕,因言曰:陛下幸爱群臣则富贵之,至于朝廷之礼,不可以不肃!上曰:君勿言,吾私之。罢朝坐府中,嘉为檄召通诣丞相府,不来,且斩通。通恐,入言上。上曰:汝第往,吾今使人召若。通至丞相府,免冠,徒跣,顿首谢嘉。嘉坐自如,弗为礼,责曰:夫朝廷者,高皇帝之朝廷也,通小臣,戏殿上,大不敬,当斩。史今行斩之!通顿首,首尽出血,不解。上度丞相已困通,使使持节召通,而谢丞相:此吾弄臣,君释之。邓通既至,为上泣曰:丞相几杀臣。

转为现代文(有删节):申屠嘉为人廉洁正直,在家不接受私事拜访。那时邓通正受皇上宠爱,文帝曾在他家饮酒作乐。嘉每拜见皇上,通都站文帝身旁,这不合礼节。嘉奏毕说:陛下喜爱宠臣赐予富贵,但朝廷礼节必须严肃。文帝曰:别说了,朕私下戒教。嘉回到丞相府,下令邓通前来,如不来,斩首。邓通非常害怕,进宫告诉文帝,文帝曰:你尽管前往,朕马上派人召你入宫。邓通来到相府,摘帽除鞋,叩头请罪。嘉随意坐着,不以礼相待,且斥通:朝廷是高祖皇帝的朝廷,你邓通一小臣,竟在殿上随随便便,此大不敬之罪,当斩。来人,把他斩了!邓通吓得下跪求饶,磕得满头是血,嘉仍无恕意。文帝估计丞相已让通吃够苦头,便派使者召通进宫,且向嘉道歉:他是朕的弄臣,您就饶了他吧!邓通返回宫中对文帝哭诉:丞相差点杀了我!

这段故事显示申屠嘉既坚持原则,又直而不肆,跟文帝的搭配天衣无缝,成就了一则君臣共诫宠臣的佳话。

再看嘉跟晁错的交往。景帝太子时晁错是他的老师,陪伴教导太子二十多年,俩人感情笃厚。景帝继位时错封为内史,升任御史大夫,《汉书》记载:

嘉为丞相五岁,文帝崩,孝景即位。二年,晁错为内史,贵幸用事,诸法令多所请变更,议以适罚侵削诸侯,而丞相嘉自绌所言不用,疾错。错为内史,门东出,不便,更穿一门,南出。南出者,太上皇庙堧垣也。嘉闻错穿宗庙垣,为奏请诛错。客有语错,错恐,夜入宫上谒,自归上。至朝,嘉请诛内史错。上曰:错所穿非真庙垣,乃外堧垣,故冗官居其中,且又我使为之,错无罪。罢朝,嘉谓长史曰:吾悔不先斩错乃请之,为错所卖!至舍,因呕血而死。

转现代文(有删节):汉景帝二年,晁错任内史,因受景帝宠爱而许多法令制度他都奏请变更,还讨论以贬谪处罚来削弱诸侯权力。丞相申屠嘉有感于己言不予采用,忌恨晁错。内史府的大门本来由东出宫外,晁错进出不便,自行另开一南门,而南门所凿之墙,正是太上皇庙的外墙。嘉获知,想奏请皇上斩晁错。晁错的门客将此事告知主人,晁错连夜跑进宫向景帝自首。翌日早朝,丞相嘉奏请诛杀内史晁错,景帝曰:所凿之墙不是真的庙墙,而是外墙,所以有官员住里面;况且是我让他这么做的,错没有罪。退朝后申屠嘉对长史说:我后悔没先杀了晁错再禀告皇上,结果反被他出卖。嘉回到相府,吐血而死。

从这段故事看到,晁错的行事不够谨慎,人品亦不高尚,凭借景帝的私宠而为所欲为。晁错跟大臣的关系都不融洽,积怨颇深,他的削藩建议引起吴楚七国以诛错而反,大臣袁盎求见景帝,劝说斩错,景帝沉默良久曰:不这样还有别的办法吗?我不会怜惜他一人而谢罪天下。于是晁错在不知情下被骗上车,身着朝服腰斩于闹市。班固赞晁错“为国远虑”和“世哀其忠”,对他一些行为不光明磊落,有错不纠,却不予置评。这方面太史公观察到了,他对错的评价:诸侯发难,不急匡救,欲报私仇,反以亡躯。千年后苏轼对晁错的评价更精准:天下悲错之以忠而受祸,不知错有以取之也(《晁错论》)。窃认为,若无晁错倚仗私宠而气死丞相申屠嘉的事,错的结局不至于“父母妻子同产无少长皆弃市”。

《史记》《汉书》所载申屠嘉分别与邓通和晁错的交往,显示申屠嘉跟文帝配合默契,跟景帝就大不同了,中间有了宠臣晁错;后者品行并非完美,景帝却不会像文帝教训邓通那样训戒晁错,于是七国造反以及腰斩晁错这种极端事件,似无可避免,此事对景帝与臣僚的关系影响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