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武进日报

见证常州城市公园的历史变迁 ?

日期:01-16
字号:
版面:第[db:版面标题1]版:第A03版:文笔塔       上一篇    下一篇

城市公园是城市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城市生态系统、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满足城市居民的休闲需要,提供休息、游览、锻炼、交往,以及举办各种集体文化活动的场所。在最新的《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85—2017)中,将公园定义为向公共开放,以游憩为主要功能,兼具生态、景观、文教和应急避险等功能,有一定游憩和服务设施的绿地。城市公园最早出现于1843年的英国。西风东渐,64年后,常州建起了第一座城市公园——武进县商会会馆花园(现人民公园)。在40多年的漫长岁月里,直至1949年,常州市区的公园屈指可数。

档案,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它是记载人们社会生活的原始记录,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细数之下,被称为“世界上最早档案”的拉格什铭文距今已有5000年之久。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人类用各种档案方式守护着历史记忆。城市公园的发展变迁,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常州城区绿化景观、市民休闲娱乐及体育健身场所、城市生态空间品质的历史巨变。

一、公共园林起步蹒跚

城市公共园林是城市中一类重要的公共空间,是城市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公园”一词,在西方园林史上产生于17世纪资产阶级革命胜利、皇家园林对公众开放后。而公元4世纪中国古籍里的“公园”,则是指当时的皇家园林。

1843年,英国利物浦建造了一座面向大众的伯肯海德公园,它普遍被视为世界上第一座城市公园。也有研究者认为,1811年建成的服务富裕市民阶层的伦敦摄政公园应为“第一”。

常州最早的城市公园是光绪三十三年(1907)武进县商会会长恽祖祈择季子庙废址建商会会所建成的武进县商会会馆花园。民国二年(1913)对公众开放,同年11月租赁史义祠后空基四亩七分,筹建公园。翌年初,公园初步建成开放,为常州市第一个公园,时称“公花园”。20世纪20年代末,公园逐步衰败。直至新中国成立后经人民政府多次组织修缮以及扩建,公园面积增至34亩,并于1954年正式改名为“人民公园”。2002年,人民公园迎来新一轮敞开改造,公园内汇集了季子亭、落星亭、浩然亭、崇法寺、蒋氏贞节坊等文物、古迹,小桥流水,花木扶疏,与周边繁华的街区融为一体,成为都市居民休闲游乐的绝佳去处。

常州历史悠久的红梅公园坐落于天宁寺北侧,原为天宁寺林园旧址,后来逐步扩建。园内有红梅春晓、曲池风荷、文笔夕照等八景。近些年还增加了娱乐设施、运动设施等,集旅游观光、运动休闲、文化展示于一体。红梅公园东南部的红梅阁始建于唐朝,清代重建。红梅公园中文笔塔建于南朝齐高帝建元年间,造型优美别致,体态轻盈、风格独异,在古塔中独树一帜,因其巍冠郡中、形似文笔而得名,塔顶有一只重达1500千克的铜葫芦,是常州现存最古老的标志性建筑之一。红梅阁与文笔塔在抗战期间均毁于炮火。

二、“先求其有,后求其精”

地处长江三角洲的常州四季分明、雨水充沛,自然条件有利于林木花卉生长。

常州较大规模地集中建园植绿是在20世纪50年代。当时,新常州初期百废待兴、百业待举,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步伐逐步加快, “节衣缩食”的常州,本着城市绿化建设“先求其有,后求其精”的原则,修复、改建、新建一批公园。如1959年新建东郊(舣舟亭)公园对外开放。1960年10月1日,红梅公园扩建开放,增设了溜冰场、露天舞池、梅亭、依山亭、鹤亭、塔影亭等。

放眼世界,城市面临的人口众多、交通拥挤的弊端,工业化带来的环境污染、资源超耗、温室效应,促使人类思考人与自然如何和谐共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园林绿化被重新纳入常州城市建设规划。

位于溧阳市城中河东南隅的高静园于1987年建成对外开放。1985年,常州城区将占地3.4公顷的南门苗圃改建为兰园,1988年新建13.33公顷的圩墩公园。20世纪90年代初,昔日的陈渡草堂、唐荆川墓被改建为荆川公园等。

位于金坛区繁华地段的华罗庚公园原为私家花园,始建于1911年,后改为雅约园,1992年更名为现名。

三、迈向生态之城

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常州城市公园迎来了快速发展的艳阳春。

生态公园概念的提出,拓展了城市公园的功能。2008年2月常州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一个个大大小小的城市公园翠色闪烁,彰显着常州迈向生态城市的脚步。截至2021年底,我市建成区绿地总面积达11146.37公顷,其中公园绿地面积3196.28公顷,建成区绿地率40.02%、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3.94%,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4.91平方米。一块块公园绿地成为“大众乐园、城市绿肺、园林典范、文化载体”。广大群众普遍感到绿荫多了、花开艳了、城市美了、生活更舒适了。

由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一双鞋”“一张报”,到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一张床”“一间房”,常州谱写了令人赞叹的城市绿化、城市公园及改善市民生存环境、生活质量的宏大篇章。2017年以来,在全省年度公众生态环境满意度调查中,常州公众对环境绿化满意率两次高居全省第一名。

档案是帮助我们了解过去、论述现在、准备未来的珍贵史料。每一座公园的建设过程都会形成一份独特的珍贵历史档案,常州市档案馆、常州市城市管理局(市园林局)联合征集、挖掘常州全市内红梅公园、人民公园、东坡公园、兰园、圩墩遗址公园、荆川公园、芦墅公园、高静园、华罗庚公园等9个具有历史意蕴的公园档案,2022年1月以“公园记忆 档案百年”为题,展于常州地铁一号线博爱路站“地铁档案文化长廊”,将公园的原始面貌与现如今的秀美园景形成对比,彰显常州公园在经历岁月洗礼后依然持续焕发的崭新活力。据此,我们甄选精华编撰汇集《档案里的公园记忆》,以志纪念。

公园让生活更美好。亲近自然、休闲娱乐、寄托乡愁、体育健身、科普教育、平衡生态、美化城市……城市公园是孩子的游乐场、市民休闲漫步的好去处、运动达人的健身房,也是一片心灵的栖息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