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画是他老年的故乡
日期:01-15
版面:
第[db:版面标题1]版:第A03版:文笔塔·记忆 上一篇 下一篇
1947年,在一个普通农民的家庭,史耀定出生了。那个时代的娃儿们,都喜欢玩“搭洋片”,而史耀定却喜欢独自在家临摹洋片上的“英雄人物”。14岁那年,他为一位村干部画了一幅“五路财神图”,村里人见了都啧啧称道,说他是“不出名的小画家”。他不但喜欢练字学画,在音乐方面也同样专心致志,少年时代就能拉得一手好胡琴。那时的“滩簧”在乡村很流行,农闲时经常有人聚在一起“你方唱罢我登场”,无论唱什么调他都能用胡琴配上,偶尔还会来一段“自拉自唱”。
1964年,他考进了武进师范学校,在绘画和音乐方面的才能有了进一步提高。利用假期,他又自学起了琵琶,这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可谓是“凤毛麟角”的乐器。师范毕业后,他进了离家不远的雕庄中学任教,语文、美术、音乐等课的教学让他很是忙碌,但乡里的企事业单位只要请他帮忙出黑板报、办专刊、指导文艺演出等宣传活动,他都抽业余时间尽力相助,至于民间的红白喜事和春节的大红春联,更是少不了由他挥毫。
2007年,史耀定从雕庄中学退休。退休后,有次一个锡剧团到他村里演“草台板戏”,史耀定见乐队缺少琵琶配音,便自告奋勇抱起琵琶上台,锡剧的各种曲调都弹拨得有板有眼,尤其是演员在清唱“大陆调”“簧调”等曲调时,幽雅的琵琶声更加撩拨起观众的情绪。这让剧团喜出望外——缺的就是这样的琵琶手,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竟然在普通的乡村里碰上了。为了传承和发扬锡剧事业,丰富民间的文化生活,史耀定乐意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便开始“处处无家处处家”地随团辗转在无锡和常州一带的农村和街镇。
斗转星移,岁月漫漫。“台上喜怒哀乐弦上凝,台下赵钱孙李百姓情”的情景,不知不觉已度过了十多个春秋,家里人调侃地催促他:“早已过了古稀之年,在外的游子落叶归根吧!”史耀定自己也感到人生的几个台阶该留给自己了,于是辞别剧团的奔波生涯回到了故乡。
但一辈子遨游在艺苑里的人,骨子里离不开艺术的本性,水彩画和书法又成了他生活的主题。山水、村落、花鸟、禽兽、人物……或临摹,或创作,心灵里总是随着笔头喷涌出一种难以言状的情感。为了留点作品给儿孙和亲友们作纪念,他从诸多作品中择出百幅印成册相赠,虽不如大名家那么响当当,但出自一辈子扎根在民间的老人之手。人们在欣赏字画之余,都会记住:字画曾是他老年的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