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武进日报

霁云疏有叶,雨浪细无花

日期:01-15
字号:
版面:第[db:版面标题1]版:第A03版:文笔塔·记忆       上一篇    下一篇

常州人杨霁云,中国文学史上寂寂无名。

《鲁迅全集·集外集<序言>》结尾处有条极易被忽略的人物注解:“杨霁云(1910—1996),江苏常州人,文化工作者。”连标点带年月总共19个字,其余生平介绍皆语焉不详。

鲁迅著作的重要编辑者

事实上,霁云先生不仅是鲁迅晚年工作和生活的重要见证者,还是鲁迅著作的重要编辑者和权威释读者:从《鲁迅全集·集外集》到《集外集拾遗》,再到鲁迅身后才编辑成书的《集外集拾遗补编》,占《鲁迅全集》文字除日记书信以外的百分之十五左右的这三本书,霁云先生是最主要的贡献者。

霁云收集鲁迅作品之多、之细,连作者本人都觉意外:“霁云先生:惠示谨悉……未印之拙作,竟有如此之多,殊出意外。”两人的数十封通信或臧否人物,或议论时事,或伤时感事:“看看明末的野史,觉得现今之围剿法,也并不更厉害”“我的杂感集中,《华盖集》及《续编》中文,虽大抵和个人斗争,但实为公仇,决非私怨”“平生所作事,决不能如来示之誉,但自问数十年来,于自己保存之外,也时时想到中国,想到将来,愿为大家出一点微力” “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做完”“投一光辉,可使伏在大纛荫下的群魔嘴脸毕现”……

若非体己,若非信任,若非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大先生这般掏心窝子的话是断不会说与一个年轻人的。

鲁迅一生写过五副对联。除了流传甚广的赠郁达夫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其中有两幅都是赠给常州人的。一幅是1933年书赠瞿秋白的“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另外一幅则是1935年书赠杨霁云的“望崦嵫而勿迫,恐鹈鴂之先鸣”。这是鲁迅自己集《离骚》句,最早于1924年请乔大壮书写了挂于北京西三条胡同“老虎尾巴”的西墙上。联句出自屈原《离骚》,上联原句是“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下联原句是“恐鹈鴂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芳”。许寿裳说这副对联是鲁迅“表明格外及时努力,用以自励之意”。这足以证实大先生对霁云的认可器重与期待。

在杨霁云之子杨瑜钦(原天津大学党委书记)的回忆中,则更多人情温煦的细节:“新中国成立后,我父亲经冯雪峰推荐到人民文学出版社鲁迅编辑室工作。关于父亲与鲁迅交往的种种,他本人很少跟我们提起。我也是后来从别人那里陆续了解到一些。后来我才知道,鲁迅讲述、创作《中国小说史略》,论及《红楼梦》这部分的相关资料都是由父亲提供的。”

杨瑜钦儿时,杨家居于上海徐家汇,他记得父亲时常前往虹口大陆新村的鲁迅住所,“每次父亲出门之前,总会精心筹备一番。”后来鲁迅家迁至法租界霞飞坊,他又常常从徐家汇的住处搭乘有轨电车,专程去探望鲁迅先生。“每当父亲归来,眼中总是闪耀着兴奋与满足的光芒,而后迫不及待地和家人分享那些珍贵的时刻。”

1941年,杨霁云获悉日军即将占领租界。在这危急关头,杨霁云深知鲁迅的日记承载着无比珍贵的记忆和思想,必须要采取行动保护它们。经与许广平商议,决定把鲁迅日记抄录下来,分藏几处以保安全。许广平从麦加利银行保险库里取出《鲁迅日记》原稿交到了杨霁云手中。每日每夜,杨霁云坐在昏黄的灯光下,一笔一划,认真地复写抄录着。 杨瑜钦回忆说:“那些日子里,房间里弥漫着墨香和紧张的气氛。我父亲不敢有丝毫懈怠,每一个字都仿佛是在与时间赛跑,与敌人抗争。”终于,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日记被分册复写抄录完成,并妥善藏在了几个安全地方。那一刻,杨霁云仿佛完成了一项伟大的使命,心中虽有担忧,但更多的是一份坚定和希望。

尽显高义古风

上世纪三十年代末,鲁迅先生逝世后,许广平一家为了柴米油盐而辛苦奔波、忙碌操劳,每个铜板都得精打细算。杨霁云急切渴望能为他们做点什么,从而改变这种窘困的生活处境。

杨霁云向来对财经领域饶有兴致,股市的几次小试身手让他初尝甜头。兴奋不已的杨霁云,满怀热忱地向许广平提议一起炒股。许广平虽说手头紧巴巴的,积蓄少得可怜,但出于对杨霁云的信赖,还是从原本就紧张的生活费里硬挤出一部分,交到了杨霁云手中。

然而,命运的轨迹往往充满了未知和变数。许广平投在股市的钱不断缩水,杨霁云仿佛在一夜之间衰老了许多。“再亏也不能亏了鲁迅孤儿寡母!”杨霁云果断回到常州变卖家中祖传的田产,为许广平母子填补了亏空。对此,鲁迅之子周海婴在《鲁迅与我七十年》中称赞霁云先生此举尽显“高义古风”!

鲁迅先生去世时,海婴还只是个天真懵懂的七岁孩童,杨霁云默默承担起陪伴鲁迅后人的责任:每过两三个星期,他就会带着海婴前往电影院。怀揣梦想的匹诺曹,唐老鸭和米老鼠的欢乐打闹,大力水手的勇敢无畏,都深深地印在了海婴的脑海里。

海婴记得有一次,在去电影院的路上,杨霁云问海婴有没有尝过叫作“白雪公主”的雪糕。海婴摇了摇头,眼神中充满了好奇和渴望。杨霁云毫不犹豫地掏钱买了一个给他。海婴满心欢喜地接过雪糕,迫不及待地咬了一口,那香甜的滋味瞬间在口中散开。他一边吃,一边问杨霁云为何自己不吃。杨霁云微笑着说,前几天刚吃过。每当回忆起这些往事,海婴说“心中总是涌起一股暖流”。

人情练达,莫过于斯。而自甘于“以无用终天年”的仁者霁云,悄然寿于八十六高龄的新时代。

唐人钱起有“霁云疏有叶,雨浪细无花”句。时光的记忆里,云暮星霜皆往日,不管你记不记得,那些温暖都不曾也不会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