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武进日报

堆 肥

日期:01-15
字号:
版面:第[db:版面标题1]版:第A03版:文笔塔·记忆       上一篇    下一篇

堆肥,“度娘”的说法是利用自然界广泛存在的微生物,有控制地促进固体废物中可降解有机物转化为稳定的腐殖质的生物化学过程,是一种生产有机肥的过程。

学术性的表达,不够通俗。我所知道并亲历的堆肥,确实是一种生产有机肥的过程,是在化肥没有广泛使用之前的一种积肥保持甚至增加土地肥力的方法。

化肥在中国流行得很晚。中国传统的保持土地肥力的做法,就是使用有机肥。

使用有机肥肥田的历史非常久远,据说早在汉朝的《汜胜之书》里就有。我查阅该书,里边提到的使用粪肥田之法,跟我小时候熟悉的给麦地“种化肥”类似,就是将肥料点在特定的坑里。不过我小时候坑里点的是化肥,而《汜胜之书》所载,点的是粪而已。

但是,中国是农业立国,地多人多,肥田的粪却少。于是,古人在各种尝试中,发现凡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各种有机废物,诸如作物秸秆、杂草、树叶、污泥、人畜粪便,以及其它各种可以腐烂的废弃物等,它们经过堆放腐殖后,即可以用来沤田,为土地增加肥力,俗称积肥。

废物利用,积而成肥,应该说,这是中国古人的伟大发现。这个发现,据说始于西汉。但是,即使这是中国古人的伟大发现,南北方粮食亩产之间的差别,除了勤懒之外,还与南方人因适合种田地方少、更注重保持土地肥力、善于利用有机肥有关。即使到了我小时候,用这种方法积肥,仍然流行,也足见农业技术进步之缓慢;即使使用化肥,也是少量的为辅的。

应该到了“文革”中后期,种田才广泛使用氨水;分田到户单干后,传统积肥方式才正式退出历史舞台——因为过去积肥是集体劳作,单干后虽然也能自己积肥,但恰好化工业也在中国迅速发展起立,化肥开始在故乡广泛使用。2024年10月27日晚,我跟父母回忆起1984年晚春初夏,父母不在家,拖拉机正好到我家耙田,我只能硬撑着挑了两袋标准百斤的化肥,趔趔趄趄到离我家也是我们村最远的地里北三亩,大概不到3里地,我在我家的山芋地边歇了一次肩。当时我虽然高二了,但还是又瘦又小。

我亲历过人民公社后期,积肥的活,即使因为年幼没有参加过,至少旁观了所有的过程。我记忆之中,故乡旧时积肥,主要是两种,一种是罱河泥搞草塘(“搞”为方言音),就是用河泥与绿肥(苜蓿)、铡断的稻草和杂草混杂,一层泥一层草,存放在河边地头的草塘里,通过时间发酵成肥料;另一种则叫堆肥。

堆肥与搞草塘积肥拖泥带水在池塘里沤着腐烂不同。堆肥是在田头干着腐烂,除了自然降雨淋湿,不会有水。堆肥和搞草塘积肥的原材料也不同。搞草塘通常利用河泥、苜蓿、稻草或杂草,在池塘(草塘)里淤积发酵;堆肥利用的是田埂上的草皮杂草一类堆积而成。

一般来说,稻秧成活,耥稻之后,即到了堆肥的时令。故乡旧时堆肥之法,其实非常简单,就是把田埂的杂草连土带草铲下堆放一起。削田埂杂草的,叫套扣,很锋利,所过之处,连根带土削下来。所以,一般堆肥之后,田埂上光秃秃,连草都难长,都不用农药(当然,农药除草也是比较晚的事了)就能除草了。1960年前后,故乡的河道里的鱼虾都消失了,何故?河泥熟土杂草都被弄得干干净净、积肥沤田了,河道清汤寡水,水至清则无鱼!这也是堆肥积肥历史上真实发生的。

堆肥选择堆放在田间地头的平整处。一般一区田(通常指一块田,大于一亩或两三亩甚至更大都有),田头或地里,会堆放一到两个堆肥。堆肥呈长方形或正方形,高一米多,长宽不定。我小时候经常和同龄顽童在堆肥爬上爬下,爬上堆肥有登高远望之姿。大人看见,总会提醒,不要把堆肥弄塌了。我问父母,堆肥是不是还要加其它进去?父母都说,就是带草的土坷垃堆在一起,别无他物,全仗堆放一起随着时间久了,草就闷腐烂了,就产生了肥力。

父母说的,其实是堆肥的经验。据说中国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就有学者开始研究堆肥。从科学上来说,堆肥是利用垃圾或土壤中存在的各种微生物,使堆头里的有机物发生生物化学反应形成一种腐殖质,作为肥料来改良土壤。从7月开始堆肥,经过酷暑及风雨,堆头里发生着我们看不到的变化,原来青绿的杂草,除了堆头外表的尚还活着,积压在内里的,都逐渐枯萎衰朽腐烂,并与土壤里的微生物交互作用,发生了我们无法观测到的变化。

到11月,稻子收割,收完稻子的稻田翻耕后,会在太阳下曝晒几天,之后堆肥下田。这个时候的堆肥,已经跟原来的带草土坷垃完全不同,软烂,带着异味,被撒向地面,做麦田时充作基肥。父亲跟我回忆说,当年我们大队的前桥村,撒堆肥时按计件工记工分,最厉害的是朱伯兴夫妇,一般人都是用土箕挑,他们两口子都是用箩挑,一次能将近400斤!远近闻名。

某种意义上,千脚泥也是一种堆肥变种。过去家家户户屋里都是泥地,所谓千脚泥,就是走路鞋上带回家的泥,在门槛附近,据说这样的泥土也有肥力,缺肥的时候,铲下直接沤田了。不要以为荒唐,这是在江南鱼米乡真实发生过的历史。

在缺少其他肥力的时代,堆肥是种田重要的环节,耥稻完成后,由生产队组织进行。父亲给我讲过一件往事。每年夏天耥完稻,父亲必定要带队出去牵鱼,主要是挣些油盐酱醋钱。某一年耥完稻后,父亲带队到礼嘉公社的一条河里牵鱼,没想到,这条河分属于两个村,其中一个村请了父亲他们去牵鱼,另一个村不干,把父亲他们的拖网扣住了。本是两个村的矛盾,却扣了父亲他们的牵网4天,父亲来回跑了几次,最后官司打到礼嘉公社,父亲差点揪了当时礼嘉公社书记的胸脯——礼嘉公社书记认定父亲他们在农忙时(当时正好堆肥)出来打鱼,破坏集体生产。这个罪名可重了,要没收牵网。那个时候置办一口牵网要不少钱,是我们西朱东西两村很多人家凑钱买的,这也是父亲急眼了要揪书记胸脯跟他理论的原因。当时我们西朱行政归属前黄公社,父亲跟前黄公社书记也认识,礼嘉书记打电话给前黄的书记,前黄的书记问,堆肥做好了吗,父亲说做好了。前黄的书记就跟礼嘉的书记说,他们农忙完了,出来弄几个油盐酱醋钱也正常,于是才发回了扣住的牵网。父亲说,其实村里出来牵鱼的青壮年都没参加堆肥,都是村里的妇女和老人们在做。

这也算是堆肥历史上的一个小小的插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