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荣春
通 讯 员 李祉萱 吴洁
在辞旧迎新之际,市一院迎来一件大事——
2024年12月27日,市一院高新院区正式开工。聚焦“区域医疗中心、区域急救中心、区域转化中心”,该院区总建筑面积约36万平方米,设计床位1500张,将为区域内居民带来三甲医院的优质医疗服务。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回眸刚刚过去的2024年,市一院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积极创新医疗服务模式,大力推进“十百千万”惠民工程,有效推动新质生产力在医院落地和应用。
“2025年,我们将继续向‘新’而行,以‘质’致远,致力于打造医疗新高地,在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同时,时刻守护常州百姓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市一院院长周军表示。
聚焦人工智能 大力推进智慧医疗
“感谢诸位的悉心照料,母女平安!衷心祝愿越办越好,医路芳华。”去年9月,市一院慧智家庭式产科病房亮相,29岁的翁女士成为首批体验者,专业的医疗团队、新奇的智慧服务、温馨的环境氛围让她连连点赞。
作为市一院智慧医疗的探索实践,“慧智家庭式产科病房”受到包括翁女士在内的龙城孕妈的热捧。在这里,不仅有单人间、定制床等舒适、温馨的环境,更有智能床旁交互、智慧输液监测、智能护理看板等多重智慧系统,医护人员可在病床旁实现阅片、病历查询等功能,孕产妇可以体验到机器人智能引导和科普、智慧输液、智能床旁交互可视等高科技智慧化服务。
智慧医疗,让健康触手可及。依托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市一院围绕群众看病的“急难愁盼”,先后推出网上预约挂号、互联网医院、刷脸支付、床边结算等一系列服务。2024年以来,市一院更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大模型等科技新成果,带给市民更多就医新体验——
与“百度智能云”“杭州全诊通”开展战略合作,市一院推出智能预问诊服务。患者在候诊时动动手指点点手机,包括症状、既往史、家族史等病情信息即可提前同步到医生电脑端,帮助医生快速、精准了解患者的就诊需求和病情特征,让医生和患者有更多时间面对面地沟通交流。
在患者看不到的幕后,人工智能同样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市一院,无论是具有自动化书写病历功能的人工智能大模型住院助手,还是病理图像管理和数字阅片系统,都可以通过人工智能系统快速、准确地分析处理医学数据,极大提高医生的工作效率和诊断的准确性。
开创“低空经济+医疗救治”新模式。2024年7月,江苏省首条5G-A医联体常态化医疗物资航线在市一院和三井人民医院之间开通,原本地面通勤26分钟的路程,无人机7分钟可飞抵,极大提高两地间检验标本、血液、药品等医疗物资的运输效率。近期,市一院已开通第二条低空医疗物资航线,开启与魏村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两地间的“空中医路”。
人工智能,未来可期。随着“人工智能+健康管理”“人工智能+全诊医疗”“人工智能+病理诊断”等领域探索创新的不断推进,市一院将逐步探索智慧医疗从临床诊疗、健康管理到诊疗康复、长期随访等诊疗全过程的覆盖,不断推动医疗服务从传统模式向智能化转变,有效提升医疗服务的舒适化、数字化、智慧化水平。
勇于技术创新 持续提升专科水平
去年10月下旬,市一院手术直播周启幕,16个科室的67台手术精彩亮相,吸引全国30个省(区、市)的918家医院同行在线观看,收获来自业内的15万多次浏览量——以先进医疗技术为核心,市一院正凝聚起越来越深厚的影响力、辐射力。
治病救人,医疗技术是根本;高质量发展,医疗技术是底气。市一院始终把开展新技术新项目作为打造医院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通过设立“真儒新技术奖”,搭建手术视频大赛、手术直播周等练兵平台,不断提升医疗技术水平,在加快专科建设的同时,有力推进医院的高质量发展。
神经免疫疾病是一种病情复杂的疑难病、罕见病。去年3月,市一院牵手国内一流神经系统疾病团队——京津神经免疫中心专家团队,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积极合作,明显提升了常州地区神经免疫疾病的诊疗水平,短短半年多,就为1000多人次神经免疫疾病和神经疑难病患者排忧解难。
机器人辅助下全膝关节置换术,经导管二尖瓣缘对缘修复术,微创主动脉瘤手术……2024年,市一院广大医护人员勇于创新,开展了一项项全市首例、全省乃至全国领先的新技术。王先生就是市一院新技术的受益者之一。
年近五旬的王先生半年前摔了一跤,右侧肩关节总隐隐作痛,一查竟然发现肩关节里有个“大窟窿”——右肩袖部位存在巨大的撕裂,残存肩袖组织回缩明显且伴有脂肪浸润。市一院骨关节科运动医学专家李欢带领团队“补片桥接”,从王先生大腿外侧取阔筋膜作为补片,在关节镜下进行肩袖修补,成为全市首例此类手术。
而随着达芬奇机器人在泌尿外科、肝胆胰外科、胸外科、心胸外科、妇科、甲状腺外科等领域的广泛应用,以及主动脉夹层救治、经支气管镜冷冻肺活检术、角膜移植术等技术的日益成熟,市一院为常州市民进一步织密织牢健康守护网,“大病不出市”的目标越来越近。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在常州市卫健委组织开展的“龙城强医”资助项目评选活动中,市一院共获评12个市级诊疗中心、2个薄弱专科领域江苏省临床重点专科、7项市医疗关键突破技术,数量位居全市第一;医疗技术的不断创新,也推动专科建设水平不断提升,目前全院拥有1个“十四五”省医学重点学科、21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4个常州市临床医学中心、9个常州市医学重点学科,肿瘤科获批国家中西医协同“旗舰”科室建设项目,为医院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加快人才培养 不断汇聚发展后浪
去年12月24日,市一院举办成果转化项目签约仪式,来自核医学科、麻醉科、脊柱外科和骨关节科专家的4个项目成功签约,科技成果顺利转化。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市一院在科研创新之路上取得新突破。
科技创新是推动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提升医院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市一院不断加大科研投入,优化科研环境,引进和挖掘优秀人才,激发全院创新活力,为临床诊疗提供有力支撑,为医学科技进步作出积极贡献。
科技创新、临床诊疗,人才始终是核心。市一院始终高度重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2024年录用博士9人,高层次、紧缺人才58人,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共招收全职博士后研究人员6人、在职博士后6人,新增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名,新增博导5名、硕导34名。同时,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选派优秀人才走出常州、走向世界,开眼界、广见闻、学知识,一年来共有19名医护人员赴国外一流医疗机构和院所学习、访问、交流。
去年5月底,市一院肿瘤科副主任胡文蔚前往美国哈肯萨克大学医疗中心。他在半年时间里,紧紧围绕肠癌免疫治疗的转化这一领域,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同行一起读文献、作分享、做实验。收获颇丰的同时,也有了更清晰的目标和追求,“努力为结直肠癌患者带来最严谨、最优化的治疗。”
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竞赛、中青年医师手术视频大赛、大外科腔镜基础技能大赛、大内科临床诊疗思维大赛、“假如我是一名护士长/护理部主任”演讲比赛……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活动,吸引了全院上下踊跃参与,在你追我赶的氛围中,一批青年俊才脱颖而出,汇聚成推动医院发展的奔涌后浪。
正是得益于全院上下的共同努力,2024年,市一院获省级以上科研项目16项、市厅级118项;发表SCI论文250篇,其中一区二区论文112篇,中华论文39篇。
破解急难愁盼
主动改善医疗服务
“这个症状门诊确实很方便!”在市一院颈肩腰腿痛门诊看完,35岁的何先生连连点赞。最近一个多月,何先生总感觉颈椎时不时地疼,担心会不会有什么问题,他特地请假赶到市一院就诊。本来还想着是要挂脊柱外科还是疼痛科还是什么科室,手机一查,“原来还有个专门的颈肩腰腿痛门诊,果断挂了号”。幸运的是,经过检查,专家告诉何先生没有大碍,只需平时适当进行锻炼,注意劳逸结合,何先生一颗悬着的心才放下了。
医疗服务,事关每一位患者的切身体验。市一院坚持“以患者为中心改善医疗服务”,聚焦群众看病就医的“难点、痛点、堵点”,在改善医疗服务上下功夫、出新招、办实事,市民就医体验感、获得感不断提升。
破解群众就医过程中知病不知科的困扰,市一院在全市率先开设腹痛门诊、头痛门诊和颈肩腰腿痛门诊等三大症状门诊,患者可以根据字面意思进行判断,看是否与自己的情况吻合,从而决定挂什么号;医生以症状为导向、以病患为中心,从而提供更方便、精准、系统的诊疗服务。据统计,不到一年时间里,三大症状门诊已累计接诊患者约1.5万人次。
“三分治疗,七分护理”,护理是医疗服务中的重要内容。围绕“静霞护理”品牌和优质护理内涵建设,市一院持续规范化病区9S管理模式,开展日间输注中心“一站式”服务,建立以护理为主线的科学、人性化链式管理体系——敬老服务专线,自主研发手术全流程闭环管理系统、创新可视化鼻肠管置管术等更有效提升护理质量。
医联体是推进分级诊疗的有力抓手。市一院积极创新以联合病房为核心的“三联”医联体模式,组建紧密型医联体、专科共建型医联体、专家工作室以及联合病房,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提升基层医联体单位服务能力。据统计,目前市一院共有16家医联体单位,助力2个医联体单位科室建成省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特色科室。
除了服务本地,市一院还积极落实医疗援助工作,大力推进与新疆乌恰县人民医院、尼勒克县人民医院、陕西省安康市中心医院、紫阳县人民医院、盐城市阜宁县人民医院、大丰中医院的合作帮扶,其中紫阳县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成为该院首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成绩的背后,离不开市一院十多位医生默默奉献,奋斗在医疗援助征程上。
加快提档升级
积极优化就诊环境
舒适、温馨的环境,是改善医疗服务的重要一环。市一院从市民的需求出发,不断调整优化布局,加快健康管理中心、医美中心等的提档升级,为患者营造更舒心、更美好的就诊体验。
历经一年多的升级改造,健康管理中心已经全新开放。中心设有独立的内镜中心、彩超室、CT室,配备先进的高速多排螺旋CT、心脏超声、消化内镜、双能X线骨密度仪、彩超、眼底照相仪、动脉硬化检测仪、动态心电图仪等设备。
“在这里做胃镜检查,环境好,人也少,确实很方便!”在市一院健康管理中心新开放的内镜中心,62岁的张先生十分感慨。近期开始运行的内镜中心拥有两台高性能设备、两套全自动消洗机,设有两个VIP接待和休息室,为市民带来专业、安全且舒适的内镜诊疗服务。
市一院健康管理中心作为区域独立的体检中心,大大减少与病区交叉感染的可能,更好保障市民健康。更重要的是,“我们健康管理中心的医护团队都来自市一院,医院的优质医疗资源和强大专家团队更是守护市民健康的强大后盾。”市一院健康管理中心负责人石欢介绍。
为满足市民多层次需求,市一院健康管理中心还将开设体检套房,患者不动医生动,由体检医生到床旁为患者进行检查;中心还将推出健康管理小程序,为体检患者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监测体系,并提供慢性病预防、风险评估、跟踪随访、干预指导等健康管理服务。
不同于健康管理中心,升级改造中的医美中心在整合市一院整形美容科、皮肤科、口腔科、颌面外科等相关科室后重新布局,从空间色彩、桌椅布置到医护人员服饰都进行了升级优化。除了提供光电、手术、注射美容服务外,还有急诊美容缝合等服务。同时,依托市一院强大的口腔颌面专业团队,未来将为市民带来从口腔正畸、口腔修复到颌面外科等多方面的诊疗服务,更好守护常州市民的口腔健康。
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8月,市一院完成2号楼手术室和3号楼手术室的连廊贯通工程,实现手术室的统一管理和手术麻醉患者的无缝转运,这对优化手术室医疗资源配置、提升紧急救治与手术效率将起到积极作用。同时病理服务直达手术室,便于病理医生高效处理标本,助力手术医生快速制定下一步的手术方案。
未来,随着急诊中心、发热门诊、高新院区的陆续建设,市一院将进一步提档升级,为市民营造更好的医疗环境。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挥别2024年的汗水与荣耀,迎来2025年的朝霞与晨光。展望未来,市一院党委书记华飞表示:“我们将坚持党建引领聚合力,坚守‘一切以患者为中心’的宗旨,加速推进医院‘532’发展战略,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再攀高峰,为守护常州市民健康,擦亮‘常有健康’民生名片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