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着留着,破产了
日期:01-15
版面:
第[db:版面标题1]版:第A05版:金融 上一篇 下一篇
最近,在多个平台看到“留学中途家庭破产”的案例。比如某伦敦留学的男生,曾是深圳房二代,而据该男生自述,除了一开始家里支付的10万多元人民币,后续全靠自己打工攒学费。财经博主越女也在自己的公号里描述了类似现象,如“英国留子最后一年,家里破产了”“人在留学,家里做工程的破产了”,以及“有一部分中产娃读国际学校,读不下去了”等。
虽然我已经毕业很久了,但在我的学生时代,几乎每个阶段都有留学的同学。譬如好几位中学同学留学澳洲、美国,本科同学读了学校自己的中法联合办学研究生,研究生同学留学日本,要好的同龄人留欧赴港等。那时候,留学并不普及。一般来说,能去留学的要么是学霸,各种考试轻轻松松,根本用不上留学中介。要么家庭条件明显优渥,考虑那个时代的国民收入和汇率,普通中产送娃出海的很少。对于前者来说,毕业后找工作不成问题,还享受过“海归”红利。对于后者来说,要么子承父业、回国发展;要么随便躺平。甚少听闻留到一半家里破产的“烂尾娃”案例。
而对于近年出海的留学生来说,完成学业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后续不管是留在海外还是回国发展,都面临求职难题。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政策在收紧,而国内的众多单位已逐渐对“海归”群体祛魅。“留学花费百万、工作月薪几千”的案例屡见不鲜。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发布的《中国留学回国就业蓝皮书(2023)》显示:海归留学生中,46.32%税前年薪在20万-29万元,26.84%税前年薪为10万-19万元,30万元及以上年薪占17.15%,还有9.70%的个体税前年薪不到10万元。
看到这样一个视频。博主自称在澳洲10多年,一口气读完高中、本科、研究生,现在香港工作,月入1万多港币,住在一个10平方米左右的公寓里,卫生间与开放式厨房“面对面”。在视频下面留言的网友很多,主要分为“学费何时赚回来,花了几百万过这样的生活是否值得”和“人生在于体验,留学的价值不是金钱”两大类。该博主回复网友时解释,在香港就业是迫于无奈,因为“海投几百份简历后没收到一家内地公司的回复,只有香港抛出了几根橄榄枝”。该博主之所以住这么局促的公寓,也是因为“在澳洲时父母给钱反而住得好,现在工作了不想花父母的钱,按照自身收入住10平方米都算奢侈了”。
《2023海外留学人才就业发展报告》显示,42.93%的留学生对首份工作的期望月薪仅为5000-10000元,占比最大。事实上,《三联生活周刊》等媒体曾多次发布过“海归群体困于低薪工作”的相关报道。见多识广、国际化视野、独立性强等“软实力”固然无法用金钱衡量,但对于多数够不上“一掷千金”的家庭来说,性价比始终是做任何重大决策的考量因素。对此,有业内人士提出讨论,家长们用尽全力托举孩子,最后家无余粮和量力而行,给孩子成年后留点钱,哪个方案合适?
我突然想到民国才女张爱玲。她出身于钟鸣鼎食之家却没逃过“富不过三代”的老话。待张爱玲成年时,名门闺秀的母亲拿出一笔钱,给她两个选择:一是继续深造,包括留学海外;二是嫁人。“如果选择深造的话,以后的嫁妆就少了。”张爱玲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前者,以她的成绩和用功,如果不是二战爆发,她本应就读牛津大学而非港大肄业。所以,归根结底,留学不是为了家长的面子,也不是为了逃避国内的高考。不管是家长有千金散尽还复来的实力,还是孩子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实力都可以去留学。就怕发心不正,成为海外教育产业链薅的羊毛。苦了自己,肥了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