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武进日报

向市民报告

日期:01-15
字号:
版面:第[db:版面标题1]版:第A03版:要闻       上一篇    下一篇

以环境改善增进“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本报讯(朱雅萍 常环轩)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12月23日,市政府新闻办举行“2024年民生实事完成情况系列新闻发布会”,市生态环境局聚焦“环境改善”工程,介绍了我市加快建设美丽常州,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力实现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的实践成果。

以“生态绿城建设”为依托,全年实现增核绿地3207亩

2024年,我市生态绿城建设继续以“厚植生态底色”“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为准则,生态源保护、生态绿道、城乡公园绿地、主题建设工程等9项民生实事生态绿城项目全部完成,实现增核绿地3207亩。自2014年我市实施生态绿城建设以来,累计实现增核10.81万亩、扩绿13.45万亩、连网1329公里,美丽常州生态底色更加亮丽。

2024年,我市以“打造更多市民家门口、心坎上的好去处”为出发点,建立“五好口袋公园三同步一评估”工作机制,构建口袋公园可持续发展模式,建成“口袋公园”35个,其中6个纳入省民生实事“乐享园林”项目。天宁区儿童医院口袋公园是全国较早以“儿童心理疗愈”为特色的儿童主题公园,为儿童提供自然教育、心理疗愈、医学体验等多类型的儿童户外实践基地新平台。

以“水环境治理”为抓手,全年新建成25条市级幸福河湖

2024年,我市以全力打造让人民满意的幸福河湖为宗旨,聚焦系统治水、联动护水,完成了溧阳后周河、新北黄山河、天宁横塘浜等河道水环境整治,建成25条市级幸福河湖、5个小型节水型灌区。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幸福河湖602条。武进区永安河是江苏唯一一条入选水利部2024幸福河湖优秀案例的河流。

进一步提升污水处理能力,我市成立城乡污水治理一体化推进工作专班,实现治理要素全覆盖、过程质量全管控;实现行政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全覆盖,治理率同比提升30个百分点,提升幅度全省第一。随着水环境综合整治的逐步推进,老百姓可以在河边赏景散步,呼吸新鲜空气,移步换景,处处尽显生态之美,幸福河湖正滋润着百姓的幸福生活。

以“人居环境整治”为重点,全年完成环境整治重点村建设超600个

2024年,我市持续深化村庄人居环境整治,培育打造市级宜居宜业和美乡村50个,完成环境整治重点村建设超600个。同时,加快建立健全农村人居环境长效管理投入保障机制,逐步形成“点上有示范、线上有风景、面上换新颜”的农村人居环境新格局。

今年是我市全面推行垃圾分类的第七年,全市新增垃圾分类达标小区237个,生活垃圾治理能力不断提高。大力推进公厕提档升级,新建和改造提升城市公厕100座、农村公厕141座。目前,全市农村建有水冲式公厕3000多座,平均每600农户配套3座以上,已初步形成布局合理、数量充足、设施完善、干净适用、管理规范的农村公厕服务体系。

聚焦公共安全提升 筑牢安全发展底板

本报讯(记者 黄洁璐) 12月23日,市政府新闻办举行“2024年民生实事完成情况系列新闻发布会”,应急管理局、市场监管局、红十字会聚焦公共安全提升工程,介绍全市在筑牢安全发展底板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

安全理念:8万余名干部职工观看警示教育片

今年,全市“532”发展战略重点项目(工作)中涉及安全发展的98项,和91项公共安全重点项目(工作),均按时序顺利推进。以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为牵引,隐患排查整治成效显著。

安全监管机制逐步健全,明确基层安全监管队伍配备要求,出台行业领域安全生产监管责任分工相关文件,针对恶劣天气建立应对“五停”“五断”等极端情况应急联动机制,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组织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8万余名干部职工观看《安全生产责任在肩》警示教育片,取得积极成效。建立生产经营单位事故隐患内部报告奖励制度,开发“安全隐患随手拍”App,并在“我的常州”App和“支付宝”App中向全体市民发布。

破解了一批安全生产难点、堵点、痛点问题,出台《锂离子电池工厂消防安全管理规范》等地方标准,打造“常路长安”农村公路管理、校园安全“护学岗”等品牌,建立建筑施工领域安全生产动态核查长效机制等。

“救”在身边:全年开展救护培训22.6万人

全年新建公共安全体验馆10家,开展各类公共安全体验馆提升运行维护质效的行动。针对二、五、八年级学生创新推出“送训进校+到馆实训”,累计覆盖89所中小学校、12万名中小学生。目前,全市共有各类公共安全体验馆60余家,数量、规模、作用发挥等方面均走在全省前列。

市红十字会以“救”在身边十大公益行动为抓手,持续深入实施“公益性应急救护百万培训”,重点抓好快递员、外卖员、保安、司机等人群的健康与急救知识的普及,完成全民自救互救“线上+线下”培训近1000场,开展主题宣传活动近100场,培训人数达22.6万人(其中救护员、CPR+AED救护技能取证培训2.8万人),较2023年增长51%。全市高一新生、大一新生军训期间急救知识培训全覆盖,培训人数超12万人。市民突发疾病心脏骤停,周围群众在第一时间采取心肺复苏与配合AED进行施救的案例有20多个。

食品安全:1020余家网络餐饮单位开展“阳光餐饮”行动

今年,我市推进56条餐饮街区提升食品安全管理水平。其间,市、区两级市场监管部门联合街道(镇)、社区等对餐饮街区进行“点对点”精准服务,有重点地打造了一批可感可知的餐饮质量安全街区。

目前,我市在超过1020家网络餐饮单位开展“阳光餐饮”行动,食品安全整体情况稳中向好。今年,市市场监管局深入推进“线上+线下”五维一体共治机制,通过不定期专项检查和发布“黑榜”等措施,有效提升了一批网络餐饮单位的食品安全管理水平,也带动了周边其他网络餐饮单位自觉加强后厨环境卫生等方面的改造提升。

针对食品农产品、珠宝玉石、服装化妆品等民生领域,和招投标、质量证明、政府采信等重要环节,市市场监管局开展了20场识别真假检测报告公益宣传活动,提升市民群众和市场主体的辨别能力,引导企业和群众坚决抵制虚假检测报告和虚假检测行为。

推进“常有安居” 守住“稳稳的幸福”

本报讯(芮伟芬 常住建) 12月23日,市政府新闻办举行“2024年民生实事完成情况系列新闻发布会”,市住建局聚焦“常有安居”民生工程,介绍了我市今年围绕“住有所居、住有宜居、住有乐居”开展的工作和取得的成效。

聚焦“住有所居”,兜牢住房底线

近年来,我市致力于分层次、多渠道解决新市民、青年人的住房问题。全市今年新开工(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12325套(间),基本建成12241套(间)。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开工(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6.5万套(间)。

青年兴,则城市兴。自2021年起,我市立志打造“全国青年创新创业最向往的城市”,提出“十四五”期间建成人才公寓10万套以上的目标。2021年以来,我市已累计建成11.78万套人才公寓(保障性租赁住房),并不断提升服务水平,今年还将人才公寓工作主题定为“服务赋能提升年”,通过保障基本服务、提供权益维护服务、人才提升服务和留常安居服务,把人才公寓打造成常州引才留才和对外展示的金字招牌。

聚焦“住有宜居”,优化居住环境

在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方面,全市今年实施城镇老旧小区改造36个。“十四五”以来,全市共完成老旧小区改造310个,已提前并超额完成“十四五”目标任务。

全面打造“一键直达”的幸福生活,今年全市完成既有住宅加装电梯186部,累计完成524部,居全省第一方阵。扩大加梯范围,依托住房保障资金为保障房小区加装电梯,目前已投用43部,全力提升特殊保障人群的幸福感。

加快居住区新能源汽车公共充电桩建设,截至11月底,今年全市新增居住区及周边公共充电桩501个。

全力推动城中村改造,全面推广房票和集中购买存量住房安置模式。今年,全市实施城中村改造项目54个,涉及村(居)民1.67万户,筹集安置房2.11万套,通过城中村改造购买存量住房安置1.01万套,消化存量住房面积111.64万平方米。

聚焦“住有乐居”,提升城乡品质

望山见水留乡愁。今年,我市聚焦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改善居住条件的迫切需求,大力实施现代化宜居农房建设,完成农村住房条件改善1.51万户。

持续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等空间布局,为农民适度集聚改善居住条件提供规划支撑,截至目前,全市428个含有规划发展村的行政村已完成“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并通过县级政府审批。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的若干政策》,打通相关制度瓶颈,积极引导农民翻建(新建)农房。累计争取省级农房改善奖补资金1.67亿余元,已支持农村基础服务设施建设项目129个,带动城乡优质基础资源下沉农村地区。已拨付2024年度乡村整治更新试点片区现代化宜居农房建设市级奖补资金5665万元,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等项目,努力让农民享受到更好的公共服务,过上更有品质的生活。

“交通畅行”满足群众出行新期盼

本报讯(记者 黄洁璐) 12月23日,市政府新闻办举行“2024年民生实事完成情况系列新闻发布会”,公安局、交通运输局、城管局聚焦“交通畅行”工程,介绍全市在“建设人民满意交通”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

公共出行:优化68条公交线路

2023年我市常规公交服务质量评价得分全省第一,其他重要指标均排名前列。

围绕“两湖”创新区、东方新城、舜山小镇等城市建设要求及市民出行需求,全年新辟公交线路16条、优化68条。

推动公交、地铁一体化发展。截至目前,165条公交线路与轨道交通1、2号线衔接,基本实现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公交站点全覆盖。建设200个电子站牌,实现地铁主要出入口公交站台电子站牌全覆盖。

新购纯电动公交车350辆,目前我市运营公交车中,纯电动公交车占比超90%;累计建成投用49个公交充电站,885个充电车位,遥观公交中心站等31个场站对社会开放共享充电服务。

继续实施来常旅游、商务出行人员、在常高校大一学生公共出行优惠政策。

畅行体验:道路拥堵及时纾解率91.6%

综合治理中心城区长江路等15个路段,有效缓解交通拥堵状况。今年累计处置各类拥堵预警1608起,及时纾解率达91.6%。

建成全时段、潮汐等多类型“绿波带”37条,联网成片形成高效“绿波网”。针对武宜路等早晚高峰负荷过载道路,创新绿波绕行路径,平均通行时间减少41.6%。对商圈景区、交通枢纽等周边的248个路口,定制交通信号配时“假期模式”。

星火路、山水路、幸安路等14条道路建成通车,新裕路与飞龙西路交叉口、三角场交叉口、河海路与惠山路交叉口等6个交叉口全部完成改造。我市有3个案例入选公安部城市道路交叉口精细治理精品案例,数量居全国前列、全省第一。

停车优化:新增公共停车泊位1.134万个

今年新增公共停车泊位1.134万个。新增开放共享单位20家,目前累计开放155家党政机关单位16321个车位;29所学校2135个停车泊位错时开放共享,同比增加190%。先后完成银河湾小区等30个外围道板退红线区域改造,规范设置停车泊位3071个。

全市公共停车场已有近900个开通无感支付功能,3.36万个泊位信息接入“智慧停车平台”。

生成3000多条残疾人车辆白名单数据,300多家停车场实现了残疾人车辆驶离时自动减免费用。

交管服务:保障大件运输5400余次

针对新能源汽车新车移库难题,在全省率先落地“新车地跑”政策。在全省率先为企业解除动力锂电池夜间普通公路运输限制。

针对38家有大件运输需求的企业,科学制定运输方案,并落实陪同护送措施。今年累计保障大件物品安全运输5400余次,实现“零延误、零事故”。

在理想汽车工厂交付中心设立全国首家机动车登记服务站,在比亚迪4S店创新开设新能源汽车登记服务站,实现直营销售和4S店销售两种模式的购车、选号、上牌“一次办结”。升级交通事故“龙e处”平台,累计线上快处轻微车损事故9.43万起、轻微人伤事故9989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