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武进日报

藏在聊天记录里的中兴密码

日期:01-15
字号:
版面:第[db:版面标题1]版:第A03版:文笔塔 文艺       上一篇    下一篇

——《诗经·小雅·庭燎》趣解

早在旧石器时代,燧人氏就以钻木的方式,取得了人类文明的第一颗火种,人类从此结束了茹毛饮血的历史,与其他动物在生活习性上彻底区别开来。而这颗开天辟地的火种,曾持续照亮着华夏文明史上一个个重要的时间节点。《诗经·小雅·庭燎》,就记录了2800多年前的一个深夜,在王宫里的庭燎之光映照下,周宣王君臣夙兴夜寐的工作场景。

宣王中兴的密码

《庭燎》共三章,每章五句,可分三层,层层相扣、章章递进。故事发生在周宣王时期,以一场事关西周王朝未来走向的重要朝会为创作背景。每章前两句,是君王与报时官,也就是鸡人之间的问答;后两句将镜头对准连夜赶赴朝会的诸侯公卿。承上启下的,是彻夜点亮的“庭燎”。燎,就是火炬、火把;庭燎,就是庭院中的火炬、火把。

诗中,随着时间的推进,在火把的光芒中,彻夜不眠、忧心国事的君主与连夜出发赶往王宫的公侯实现了双向奔赴。每一章的开始,都是辗转反侧的周宣王问鸡人:现在是夜里什么时候了?

第一章 鸡人说,才到半夜,时间还早。院里的火把已经点亮,把王宫照得如同白昼一般,工作人员正在加班加点,紧张地筹备次日的朝会。宫外,前来汇报工作的公侯们已经连夜出发,马车上的鸾铃发出急促的“将将”声,打破了夜空的宁静。

第二章 鸡人说,已经后半夜了,天还没亮呢。火把烧得正旺,院中灯火通明。公侯们从四面八方赶来,临近王宫,车速放慢,鸾铃也变得节奏平缓、声音悠扬。

第三章 鸡人说,天就要亮了。火把的余辉映着晨光,新的一天开始了。诸侯公卿们都到齐了,已经按秩序签到入宫,列队肃立,向龙旗行注目礼,升旗仪式即将开始。

诗歌的中心思想尽在一个“勤”字。在有声有色的描摹中,一个君明臣贤、勤政爱民、励精图治的国家领导班子呈现在我们面前。加班的君王、敬业的大臣,个个都是工作狂,有这样的君臣,国家怎么可能不兴盛?社会怎么可能不稳定?生活怎么可能不安宁?所以,才有了“宣王中兴”。

诗歌的写作手法别具一格,既没有交代国际国内的严峻形势,没有浓墨重彩颂扬周王的功业,也没有大费周章描摹君臣共商国是的场景,而是从几句简单的聊天记录切入,辅以庭燎从深夜到黎明之间光线的变化,以及公侯们风尘仆仆赶赴朝会过程中车铃声的由急到缓,侧面展现了周宣王君臣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可谓是“曲径通幽”。

一代英主成长记

周宣王名叫姬静,是西周的第十一代君王。他的父亲周厉王酷爱打仗,长期的穷兵黩武加暴政,把西周这个当时的超级大国折腾得分崩离析、风雨飘摇、民不聊生,舆论管制到人与人之间道路以目的程度。最后,周厉王被忍无可忍的国人赶到国外去了,剩下年幼的太子姬静面对烂摊子。本着“父债子还”的原则,暴动的国民堵在召穆公家门口,非要斩草除根不可。为了保命,姬静不得不隐姓埋名、东躲西藏。

这个懵懂的孩子,在忍辱负重14年后,被以召穆公为代表的忠臣拥立为天子,也就是周宣王。他即位时,面对的是满目疮痍:四夷交侵、百姓流离、诸侯不朝,还在即位第二年遭遇长达五年的旱灾……内忧外患、天灾人祸一样不缺,却缺钱,缺人,缺威信。

但周宣王虽然年轻,却意气风发、胸怀天下、抱负远大。在位46年间,他心心念念只有一件事,那就是西周复兴。他没有被困难吓倒,而是以上率下、加班加点,研判形势、掌控全局,争取主动、雷霆出击,带领诸侯公卿撸起袖子加油干。他一上任就推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普查人口、重征赋税,修习战备、提拔军官、征集兵员、讨伐四夷,带领周朝人民取得了一场又一场胜利。

人类对光与火的崇拜与礼赞

诗中,贯穿始终的庭燎之光并非自然之光,而是人类创造出的火产生的光。在没有电的漫长古代,天黑意味着睡眠,夜生活全靠火把。火的使用,照亮了自然界的黑夜,驱散了气温带来的寒冷,做熟了生的食物,带来了生产工具的革命,照亮了人类文明的进程。对于原始人类而言,火的自主使用无异于再造的太阳,由此催生出人类对光与火的崇拜和礼赞。

中华先民发明设计了“庭燎”和“庭燎制度”,确保人们在黑暗中也能继续工作或娱乐,西周王室专门设有“司烜氏”这一官职,负责庭燎的使用和管理。据《周礼》所载,从宫中朝政到宗庙祭祀,庄严仪式的现场都要点上高烛、燃起火炬,既彰显政治与宗教的隆重,又反映人类对火与光的崇敬。时至今日,在各种庆典、仪式上,灯火、烛光仍然不可或缺。

《庭燎》中反复歌吟的火把光芒,肯定了人类的主观能动性,那是西周先民对光与火的向往,是统治者为治国理政殚精竭虑的精神之光,也是王朝崛起的希望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