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癌魔的“斗士”
日期:01-15
版面:
第[db:版面标题1]版:第T03版:本地医讯 上一篇 下一篇
□本报通讯员 杜蘅
今年2月,李女士因感冒后出现反复咳嗽、咳痰,严重时还会出现胸痛、恶心呕吐,当地医院检查后说有可能是肺癌,她就到上海某医院检查,最终被确诊为左侧小细胞肺癌伴全身多处转移。发现即晚期,对李女士及她的家庭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上海专家给她制定了一个治疗方案,让她回常州找常州市肿瘤医院的肺癌专家周彤进行后续治疗。
周彤第一次接诊李女士时,就提出靶向治疗的方案,李女士没有同意。在治疗了两个周期后,周彤再次评估李女士的病情,发现其体内的癌细胞增生依然很活跃,病情仍在恶化,于是再次提出靶向治疗。
“周主任跟我说要用靶向治疗的时候,我很犹豫。一方面,我用上海的治疗方案两个周期了,没有明显效果,但上海专家没提的方案我不敢轻易尝试。另一方面,靶向药不便宜,这也让我很纠结。”李女士说。
周彤解释:“靶向治疗在某些特定的基因突变情况下,可以提供更为精准的治疗效果,减少对正常细胞的损伤。李女士的病情比较复杂,病理显示为小细胞肺癌,但是基因检测又有非小细胞肺癌的突变,所以治疗方案也超常规,我们大胆突破了一下,没想到效果明显。”
经过周彤的耐心分析和解释,李女士有点被打动了,但还是想听听上海专家的意见。没想到,当她提出要去上海,找之前专家的时候,周彤告诉她,可以请医院多学科专家及上海专家一起在线上会诊,李女士也可参加。
“虽然是线上会诊,但是上海专家和周主任他们讨论的过程,我都参与其中,我听到了我的基因有什么RET融合。上海专家说如果之前的方案确实没有效果的话,是时候用靶向治疗了。”李女士说,“这次会诊后,我就开始靶向治疗,很简单,就是一天吃两颗药。我记得我吃了一个礼拜的药,精神状态明显好转,咳嗽和胸痛的症状也得到了缓解,最开心的是我的肿瘤指标明显下降。”
6月后,李女士的胸部CT显示我肺上的病灶缩小了,头颅MRI同样显示双侧额叶及左侧小脑半球的强化灶有所缩小。
“后来,我才知道,我的肺癌不简单,病理是小细胞肺癌,基因检测的RET融合又是非小细胞肺癌罕见驱动基因变异类型之一,所以我用小细胞肺癌常规的治疗方案没有效果,用靶向药才有效果。”李女士说,“开始周主任提出使用靶向药物时我的确很犹豫,但现在,治疗效果如此显著,我想我不必再四处求医了!”
“肿瘤治疗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有周主任在,我觉得很安心。”李女士说,“尽管未来的道路仍旧充满挑战,但至少现在我看到了希望的曙光。周主任的建议为我带来了新的希望,我一定会全心配合治疗,坚决与疾病斗争到底。”
链接
市肿瘤医院专设肺小结节门诊,由医院肿瘤内科、放疗科、医学影像科、胸外科等专家团队坐诊,医疗界被誉为“东方神眼”的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张国桢肺微小结节诊断中心的教授团队定期来院坐诊或者以远程会诊的方式为广大的肺小结节患者提供精准诊断、科学随访和全程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