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党外知识分子力量 服务全市高质量发展
日期:01-15
版面:
第[db:版面标题1]版:第A03版:综合 上一篇 下一篇
□本报记者 谢维娜 通讯员 统轩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党外知识分子广泛分布在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各个领域,是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科技创新、改革发展的重要力量。常州党外知识分子超70万人,以科研骨干、学术大家、教育专家、文化名家为主,在高校、园区、企业高度聚集。为此,我市充分发挥统一战线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重要法宝作用,打造全市12家高校和12个省级以上园区党外知识分子联谊组织联盟,即“校+园知盟”(以下简称“知盟”)品牌,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省市中心工作,实施一系列品牌项目,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凝聚党外知识分子力量。
聚组织合力,校地企联动增实效
坚持目标导向和结果导向,聚焦“产学研对接,校地企共赢”主题,市委统战部用好党外丰富资源和独特优势,推动科教产城融合发展。
发挥组织聚合功能,人才队伍更加充实。市委统战部依托“知盟”组织,围绕我市产业需求和各园区定位,充分发挥各高校和园区知联会的组织载体作用,对接新阶层人士联谊会、海外联谊会、欧美同学会、侨联等统战团体组织,积极吸纳优秀的非公经济人士、海归人才、海内外乡贤加入,总人数超1500人,其中有108名行业科技型领军人才(硕士学历占87%),为开展产学研对接、人才项目引进、创新平台建设、科技成果转化等提供重要人才支撑。
回应企业所需所困,营商环境更加优渥。面向企业家开展“送服务、解难题、办实事”行动,市、区两级党政部门和统战组织挂钩联系企业累计11000多家,协调解决意见建议4300多条。重点关注党外知识分子和民营经济人士两类群体,实施两轮民营企业家队伍建设“百千万工程”,开办百人班4个、千人班24个、万人班50个,累计培训超5.4万人次,其中党外知识分子占比80%以上。该项目被国家发改委列为地方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典型做法,并在全国推广。
赋能创新驱动发展,产业支撑更加坚实。对标省“1650”产业体系和常州“1028”产业体系,市委统战部以校地企产学研对接为主,开展合作100余项,建成研究生工作站、就业实习基地、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数十个,覆盖化合物半导体、合成生物等重点产业链,产生直接和间接经济效益超1000万元。
行创新之举,产城才链接促发展
以组织建设为根本,筑牢政治引领“强堡垒”。市委统战部联合高校、园区知联会组织,形成党政牵头、联盟实施、企业参与、社会支持的工作格局,把政治引领、价值观引领和事业引领与实践创新紧密结合,使党外知识分子的思想政治工作更加有形有感有效。“知盟”适时吸收其他高校、园区的知联会,以及其他社团组织加入,6个“轮值盟主”单位以强带弱、互相协作,共同组织开展活动,根据工作实际,陆续健全联络员制度、专题会议制度、联席会议制度等。市委统战部支持引导组织、发改、工信、科技等33家成员单位与“知盟”联动合作,通过活动联办、阵地联建、资源联享,形成了“党建引领、资源整合、功能融合、力量协调”的党外知识分子大统战工作格局。
以活动项目为纽带,架通资源整合“天地线”。市委统战部通过开展各类科技、文化、项目洽谈、创新创业等活动,推动技术、人才、资本等各类资源要素系统集成、高效协同。通过承接国家和省级项目,联合有关部门开展海峡两岸青年创新创业大赛、海外人才常州创新创业对接会、千名博士神州行、海外名校优生江苏行(常州站)、全英学联博士团常州行等活动。市委统战部累计吸引2000多名海外高层次人才来常考察交流,成功落户300多个人才项目,其中,90多人入选市领军型创业创新人才。
以产业创新为导向,打造服务发展“增长极”。市委统战部支持党外知识分子发挥界别优势和专业特长,在重大战略实施、重大工程计划、重大科研项目中施展才华、服务发展。强化科技创新引领,聚焦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市委统战部通过与高校合作,在无人机、新药研发、生物光伏、北斗创新应用等方面实施合作项目30多个;精准对接企业需求,畅通校企沟通渠道,促进成果需求对接,累计挖掘全市企业技术需求346项,解决需求195项,发布科技成果790项,组织高校院所和企业召开供需对接会80余场,促成合同金额3466.4万元。
谋实践路径,优资源整合谱新篇
优化科技创新组织机制。市委统战部成立省级层面专项工作组,推动构建政府引导、市场驱动、企业为主体、高校及科研院所为支撑、金融机构及第三方服务机构等广泛参与,资源共享、风险共担、利益共赢的“创新联合体”,适时研究编制江苏“创新联合体”集群总体规划,推动人才、技术、资本等要素顺畅流动、高效配置;发挥统一战线联系广泛、智力密集、人才荟萃的独特优势,依托民主党派、无党派以及知联会、欧美同学会、海联会、新联会等统战团体,广泛联系海内外科创领域高层次人才;注重做好本地知名人士统战工作,发挥高校校友会作用,通过“领域+地域”的同步拓展,汇聚更高层次、更广范围的创新人才。
打造开放多元工作平台。市委统战部健全完善与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交友、交流谈心制度,通过座谈会、茶话会、沙龙等多种形式,引导党外知识分子在产业前景、企业发展、技术创新等方面踊跃资政建言;推动数字赋能,依托“苏服办”等现有线上平台,开发集产学研合作需求发布、科创成果推广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功能模块,实现张榜“求良策”、揭榜“解难题”精准对接;优化协同转化平台,以全国首个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落地江苏为契机,激发校地融合倍增效应,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完善科学有效保障体系。市委统战部强化政策支持供给,在有条件的地区设立专项基金,支持“创新联合体”合作项目开展,动态更新完善党外知识分子数据库,围绕省委“1650”产业体系建设,分层分类建立高端人才梯队信息库;建立健全评价反馈机制以及项目科技成果转化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长效机制,定期对项目的成果转化进行评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更好地激发创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