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武进日报

新中国哈尔滨工业大学首任校长冯仲云

日期:01-15
字号:
版面:第[db:版面标题1]版:第A03版:文笔塔 文艺       上一篇    下一篇

2020年6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致哈尔滨工业大学建校100周年的贺信中,称赞这所百年名校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为党和人民作出了重要贡献。此时,人们格外怀念新中国哈工大首任校长、中国共产党组织领导东北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将领之一、常州人冯仲云。

冯仲云,1908年3月生于武进横林镇余巷村(今常州经开区),祖父是清朝秀才,父亲长期在外自营谋生。冯仲云幼时先师从二伯父读私塾,后就读于余巷小学和常州觅渡桥小学。他聪慧好学,天资颖悟,小学没毕业就考上了杭州蕙兰中学,并以全校数理第一的成绩毕业。1926年考上清华大学数学系,成为郑之蕃、熊庆来等大家的“独苗”门生。大革命暴发,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中共党组织在清华开展活动。冯仲云受党的教育感召,目睹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的血腥屠杀,思想发生了飞跃。就在李大钊等革命者被反动派绞杀后的第三天,他毅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不久成为清华大学第六任党支部书记。临近毕业,他在一次飞行集会上被捕,后趁军阀混战伺机逃脱囚笼。经郑之蕃介绍,1930年10月,冯仲云北上哈尔滨,在东北商船学校任数学教师。

翌年5月,冯仲云和中共北满特委接上组织关系,开始从事地下斗争。“九一八”事变发生的第二天,中共满洲省委在冯仲云家里召开紧急会议,通过了省委《为日本帝国主义武装占领满洲宣言》。从此开始了他在东北十四年抗日苦斗的征程。这位戴着深度近视眼镜的江南才子,在白山黑水爬冰卧雪、出生入死;在林海雪原风餐露宿、浴血奋战。他先后担任过中共满洲省委秘书长、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政治部主任、中共北满临时省委书记、东北抗日联军第三路军政委等要职。2011年出版的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中,五次记述冯仲云在东北抗日斗争中的战斗经历,铭刻了他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英勇奋斗的功勋。1946年4月在全省民主选举中,冯仲云众望所归,当选为松江省政府主席。他按时任中共北满分局书记陈云同志的指示,撰写了史诗性著作《东北抗日联军十四年苦斗简史》,多家出版社争相出版,轰动一时。

就在他担任省政府主席期间,前苏联政府提出将原由苏方中长铁路管理的哈尔滨工业大学(简称“哈工大”)交给中国人民政府管理。党中央将此事电告东北局,东北局研究认为由冯仲云兼任该校校长最合适。1949年3月,走出清华校门20年的冯仲云,以校长身份走进了哈工大的校门。

哈工大1920年由苏联中东铁路管理局创办,旨在为中东铁路培养工程技术人员,学生大多为俄侨,教师也都是俄罗斯人,授课用的是俄语。学校规模偏小,专业设置面窄,教师和教学设备老化。冯仲云深感建设好这一所被称为“共和国长子”的高校责任重大、任务艰巨。虽是兼任,他坚持每星期固定一天到学校办公。到了那天一大早,必见他仪容整洁地出现在学校。他还安排秘书每天都要在学校。

学校建设千头万绪,冯校长先从队伍抓起。首先健全学校党的组织架构,他向省委打报告配齐了各党总支书记和中层干部;同时派人到刚解放的京沪宁杭等地聘来一批年富力强的中国教师;此外,他又提议以中国政府名义向苏联政府提出聘请一批专家来校工作,这一提议经东北局报经中央批准并得到实施。

冯校长治校的另一个大招是推出一系列改革措施。首先是改变办学方向,从为中东铁路培养铁路人才,转变到为新中国培养优秀工程师和理工科师资,确定了学校的发展定位。其次是改革学制,新办预科班,解决内地学员的俄语关;学习苏联的办学模式,把学校改建成五年制的理工科大学;开拓研究生教育,培养高层次人才。再次是改革招生制度,本着“中国化”的办学方针,扩大中国生源,增加学生人数,从北京等地招收中国学生,也从解放区招收适龄的革命青年。学校原来469名本科生中,中国学生只有64名,1949年暑期起,学校按计划每年招收800名中国预科生。

冯校长经常深入学生中间,和同学们谈理想、谈人生、谈学习,了解情况,征求意见,学生们都把这位具有传奇色彩的大校长,当作自己革命道路和求学之路的引路人。他也经常给苏籍教师作报告,这时他就直接用俄语,不用稿子往往一讲几个小时,这是当年他在抗联苏联“教导旅”担任情报科长时打下的语言功底。学生们的眼里,他是平易近人、温文儒雅的学长,中外教师的眼里,他是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同行。

1951年4月,冯仲云奉调进京,先后担任新中国北京图书馆(现国家图书馆)的首任馆长、国家水利部(后水电部)副部长等职,当选党的八大代表。他曾倾心领导的哈工大在新中国留下了一串闪光的足迹:1951年成为全国学习国外高教办学模式的两所样板大学之一;1954年成为国家首批6所重点建设高校之一;国家“211”“985”高校;2017年入选“双一流”建设A类高校。

冯仲云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在这一天得到了最丰厚的奖赏,1955年9月27日,中南海怀仁堂举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授衔授勋典礼。在出席典礼仪式的人员当中,唯有冯仲云一位不穿军装的受勋者。毛主席亲手授予他“一级八一勋章”和“一级独立自由勋章”,毛主席紧握着他的手说:“你是冯仲云,东北抗联的。你们抗联比我们长征还要艰苦呀!”主席话音刚落,冯仲云这位忠诚儒将流下了滚烫的泪水。

编者按:新中国诞生75周年以来,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惊天伟业。本报“文笔塔”副刊从本期起,刊登一组特写《开国高校常州风》,介绍出生于常州的冯仲云、王诤、姜椿芳、孟宪承、吴阶平等五位红色名人。他们分别担当了新中国成立初期五所大学的创始人或首任校长。在国家改造旧高校、建立新高校的教育变革关键时期,他们筚路蓝缕,艰苦创业,励精图治,为新中国高等教育事业作出了开创性贡献。他们既是领军治校的“大校长”,又是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他们身上闪耀着共和国教育家精神的光辉,也彰显了常州崇文重教、崇德向善的优秀历史文化传统。“文笔塔”副刊谨以该系列特写讲述常州故事,致敬家乡先贤,激励常州人民赓续龙城文脉,增强文化自信,为贯彻落实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国家战略,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作出常州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