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武进日报

“写”的方向上还有很多事情可做

日期:01-15
字号:
版面:第[db:版面标题1]版:第A02版:要闻       上一篇    下一篇

□本报记者 唐秋冰 通讯员 叶平

深圳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合成生物学领域首席科学家、华大工程生物学长荡湖研究所所长沈玥,每天忙得像陀螺,不是在跟项目,就是在开学术性会议。

“新质生产力的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合成生物产业兼具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特性,与新质生产力的理念不谋而合。”近日,沈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DNA合成是合成生物学的关键‘卡脖子’技术,我们在推进人工合成酵母基因组计划的过程中发现,要想支撑更多、更大体量的染色体设计和合成工作,亟需工具变革,发展自动化和先进制造技术是解决合成基因成本与通量限制的必由之路。”

为此,沈玥带领团队攻坚克难,在广泛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开发了模块化、高通量、自动化、低成本的DNA合成关键技术,破解了合成装备“卡脖子”难题,实现DNA合成核心装备的自主可控。

沈玥本、硕、博所学专业都与生物有关。2010年,为了深度参与六国协作的“人工合成酵母基因组计划(Sc2.0 Project)”,华大组建了一支技术攻关团队,沈玥有幸成为其中一员,正式开启了在合成生物学领域的探索。耗时近13年,沈玥带领团队主导完成了3条酿酒酵母染色体的从头设计与合成,建立了一系列合成基因组学的技术与方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顶级学术期刊Science、Cell Genomics,助力我国合成基因组学发展迈入国际前列,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掌握真核生物基因组设计构建能力的国家。不过,沈玥却说:“对于探索生命的底层规律,我们现在只是在‘读’(测序)的方向上取得很多突破,而在‘写’(合成)的方向上还有很多事情可以做。”

2022年2月,华大工程生物学长荡湖研究所落户金坛,沈玥的研究主战场也从深圳转移至常州。项目落地以来,沈玥不仅带领团队突破“卡脖子”技术,还开发了自主知识产权高通量芯片DNA合成设备,编制国内首部DNA存储行研报告《DNA存储蓝皮书》,并建成国际领先、国内最大的高通量合成平台,通量可达百亿碱基/年,已获得总投资超3.2亿元。

目前,沈玥团队的创新成果正在加快推动产业端的发展。研究所创办了常州新一产生命科技有限公司,公司产品逆转录酶及相关配套试剂已被海外客户预订,成为金坛区首家出口合成生物产品的企业。沈玥欣喜地说:“这是我们的一期项目,主要生产引物、抗原抗体等生物科学用原材料。正在建设的二期是蛋白原料生产线项目,投产后年产值将超3亿元。”

近年来,沈玥主持参加了国家、省、市基金项目14项,申请发明专利43项,授权专利9项,软件著作权19项,在国际国内权威杂志发表论文42篇。2022年,沈玥入选常州市“龙城英才计划”顶尖人才,由其主导筹建的“江苏省合成生物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也于2024年3月正式获批。 胡平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