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武进日报

趣说“萧杨”

日期:01-15
字号:
版面:第[db:版面标题1]版:第A03版:文笔塔 记忆       上一篇    下一篇

金坛长荡湖东岸有一个儒林镇,因为处金坛、溧阳、宜兴、武进四地交界,受四地说话口音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方言。在这里说说儒林地区民间流传的一个颇为费解的词语——萧杨(音)。这个“萧杨”不但儒林人讲,金、溧、宜、武四地与儒林交界的人都讲。人们遇事开口,稍有不平常,不论褒贬必将“萧杨”。如某人发了大财,就会说“萧杨了,这人怎么会发这么大的财呢”?某人穷得饭都吃不饱,就会说“萧杨了,咋会混成这样呢”?有人打架,就会说“萧杨了,某人和某人打起来了”。某人贪污受贿上亿元,就会说“这狗日的萧杨了,也实在不像话了”!

关于“萧杨”一词,儒林地区代代相传着它的来历故事,只是传说,并非史实,本人无从考证,不过趣说而已,实乃助诸君茶余饭后之谈兴也!

北宋年间,北方辽国侵犯大宋,萧太后下旨萧天佐、萧天佑进犯中原,宋太宗命杨老令公杨继业率领杨家将抵御外寇。双方作战,血流成河,仇深似海。然而萧太后的女儿铁扇公主萧金娥和大宋天波府四公子杨延辉却喜结连理。由于两国敌对,这对夫妻远离军营,逃到了金坛长荡湖东岸的儒林地区隐居生活。

关于“萧杨”一词的具体来历,儒林地区民间版本很多,我觉得孙永兴说的这个故事比较有意思。

话说北宋年间一个深秋的傍晚,一条小船靠近长荡湖岸。渔民老汉杨传根跨上岸来,背着鱼篓正要上街卖鱼,猛听得远处隐约有马蹄声传来,倏忽间,只见有人骑着马迎面而来。水乡湖岸,人来客往大多是坐船,车马很少。老汉老眼昏花,眯着眼睛朝前方细看,只见一陌生年轻汉子牵着一匹高头大马,马背上坐着一个年轻女子,女子怀中抱着一个婴儿,看着他们人困马乏,说是官差,不大像,女子还抱着个孩子。说是避难要饭的吧,又不像,他们骑着高头大马。老汉正狐疑间,年轻汉子走上前来,抱拳施礼:“请问老丈,附近村里可有奶妈,为我的孩子讨口奶喝?”闷雷似的嗓音吓了老汉一跳。老汉回过神来说:“你们这孩子是捡来的还是买来的?这里前不着村后不着店,也没听说谁家生孩子,没有奶妈呀。”这大汉听说没有奶妈,牵马便欲离开。

产妇没奶喂孩子?杨老汉已明白了他们是一家子,略一思忖,说:“当娘的没奶水,我有灵丹妙药,请跟我来吧。”随即上前拉转马头,将他们大小三人请进自己的窝棚。

这杨老汉本是江北逃荒过来的灾民,在长荡湖打鱼谋生,湖边搭了个窝棚,就算安下了家。老汉如今是光棍一条,现在添了三位不速之客,棚屋中又是孩子又是年轻人,热热闹闹的,他高兴得屋里屋外忙个不停。

老汉说的灵丹妙药是啥呢?实际上是长荡湖里的一种鱼,叫“痴部头”,也叫“痴鮕呆子”,老汉懂得产妇吃了这种鱼,对催奶有奇效。杨老汉本是捕鱼高手,下湖抓“痴鮕呆子”可谓手到擒来。

三位客人一住就是几个月,那媳妇喝了“痴鮕呆子”炖的汤,滋养得雪白滚壮,奶水充足,孩子好吃好睡,越发水灵可爱。那媳妇对杨老汉一口一个“爷爷”,叫得人心软骨酥。那孩子笑脸常在,更是让人亲个不够。就这样,他们俨然成了一家三代人,杨老汉对外人只说江北侄子来了,要在这里落户生根。那汉子也卖了马,在这里置了田地,老汉每天出湖打鱼,年轻夫妇料理田地庄稼,一家人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可日子长了,杨老汉却发现,小两口脾气暴烈,都不是省油的灯,一语不合,两人打得鸡飞狗跳,天昏地暗;但又像六月的雷雨,来得突然去得也快,每次吵架过后,两人和好如初。一次两人又打起来,男的说:“打你个蛮婆刁女萧金蛋!”女的说:“不信你杨家的人有七个脑袋八个胆!”

杨老汉越听越糊涂,抓住他俩的拳头,要他们说个明白。夫妻俩见杨老汉本分厚道,自己的事迟早瞒不住,便说明了来由。

这小夫妻俩果然不是等闲之辈,丈夫是大宋天波府四公子杨延辉,妻子是北国大辽铁扇公主萧金娥。只因宋辽金水滩大战,宋军损兵折将,四郎深陷敌国,改名木易,在敌营当差。萧太后见杨延辉长得英雄,言语作派不同凡响,便将女儿萧金娥许配给了他。

一天,杨延辉的母亲佘太君押运粮草到了雁门关。儿子十分想念母亲,但对阵敌国,自己怎出得了边关?他愁眉不展,长吁短叹。公主知道丈夫心事,有心帮助他过关,却又怕他一去不回,踌躇不决。杨延辉发誓,见母一面之后当夜即回。公主便盗取令箭,保护丈夫越过国界。四郎连夜来到宋营,却被不知底细的侄子抓获,押交父亲六郎杨延昭处置。六郎认出是四哥,马上请来母亲、妹妹相见,一家人顿时哭作一团。正在倾诉离情别绪之时,晨鸡啼叫,天要亮了,四郎怕公主盗令事发而危及性命,只能与家人告别。谁知萧太后此时已得知详情,四郎回到辽国就被囚押,等待问斩。情急之下,萧公主寻机私放了丈夫,两人一道越过国界,逃回了大宋。

他们回到京城汴梁,朝廷四处张贴告示,通缉叛将杨延辉。两人有家难回,有国难投,只得继续南下,在路上产下婴儿。孩子啼哭,亲娘无奶,前途茫茫,正在走投无路之时,在长荡湖边遇见了热心老汉杨传根,一家人便在这里定居下来。

杨老汉不听则罢,一听差点儿魂飞魄散,自己接纳了一对朝廷钦犯,这可是掉脑袋的事情啊。但他很快就镇定下来,暗暗发誓说:我杨传根一辈子打光棍,成不了家,传不了根,现在好歹儿孙满堂,我要把这条根传下去,上刀山下火海也不怕。

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萧杨夫妇的传奇经历不久便走漏了风声。一天,两个朝廷捕快前来打听萧杨夫妇的事,正碰上杨传根老汉。老汉说,姓萧的和姓杨的夫妇带着孩子去长荡湖大涪山庙里进香了,自己可以带他们前往。两个捕快信以为真,便坐上老汉的渔船,向长荡湖心驶去。烟雨蒙蒙,湖水茫茫,杨老汉和两个捕快渐渐消失在烟波缥缈处,再也没有回来……

从此,杨延辉和萧金娥一直在长荡湖边上安居生息,现在长荡湖边上的杨家村就是佐证。杨家村上的人都姓杨,《杨氏宗谱》证实他们正是杨老令公杨继业的后裔。当时人们得知“萧、杨”两人的来历后感慨万千,无法用语言来表达这种惊愕的复杂心情,只是互相奔走相告,逢人就说“萧……杨……”,以致后来就连贯成一个词语“萧杨”,从而在民间方言中多了“萧杨”一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