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武进日报

锻造新质生产力 增强科创新动能

日期:01-15
字号:
版面:第[db:版面标题1]版:第A02版:江南燕理论专刊       上一篇    下一篇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中国式现代化常州答卷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第一竞争力,高技术领域成为国际竞争最前沿和主战场,深刻重塑全球秩序和发展格局。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把创新摆在突出位置,提出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加快完善科技创新组织方式,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推动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这一系列重要论述为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

市科技局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以打造长三角创新中轴和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为主抓手,牢牢抓住支撑产业链平台建设、企业主体地位、科技计划导引、科技成果转化、科技金融等重点环节,以科技创新为引领,赋能锻造新质生产力、催生发展新动能,为万亿之城再出发作出更大科技贡献。

聚焦创新平台能级提升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要统筹各类科创平台建设,鼓励和规范发展新型研发机构,加强创新资源统筹和力量组织,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创新平台是我国组织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聚集和培养优秀科技人才、开展高水平学术交流的重要创新基地,具有强烈的“磁吸效应”、充沛的“外溢效应”。近年来,我市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充分发挥各类创新平台的载体加速器、催化剂作用,加快建设引领型、协同型科技设施,开展前瞻性、综合性科创活动,提供共享性、开放性基础支撑,以创新平台的高水平创建,引领产业提档升级。

一是聚焦“一核一园两室三中心”重大平台建设。进一步赋能科教城“创新之核”定位,充分发挥其“平台的平台”功能,探索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化改革江苏先行试验区建设;推动中以常州创新园围绕平台建设、项目招引、国际合作交流等方面持续发力,优化提升以色列江苏创新中心、有序筹建广以常州创新研究院,不断提升常州科技创新的国际范;对照江苏省实验室建设指引,加快建设智能制造龙城实验室,推动龙城实验室纳入国家“工业母机”创新体系,积极创建省实验室;推进光伏科学与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加快长三角碳纤维及复合材料、清洁能源材料、城市生命线工程安全等“三大中心”提档升级,积极创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二是实施合成生物产业发展规划,建设长三角合成生物产业创新园,提升南京师范大学常州合成生物学产业研究院、华大工程生物学长荡湖研究所、常州钟楼合成生物AI研究院等创新平台能级。三是推进理想创新实验室建设,加快研发智能驾驶算法、车规级芯片设计等技术,积极争创省级科技创新平台。

聚焦创新主体招引培育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将“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列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明确提出了要建立培育壮大科技领军企业机制,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建立企业研发准备金制度,支持企业主动牵头或参与国家科技攻关任务。近年来,我市坚持“四个面向”的战略导向,将创新主体培育作为创新驱动发展的“牛鼻子”,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转化的主体,努力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方面取得新突破,为实现高质量发展、锻造新质生产力提供强劲的动力。

一是加强市科技招商服务中心建设,编制合成生物、低空经济等17类产业新赛道《创新资源索引》,推进建立全市科创飞地科技招商项目信息统筹工作机制,重点做好科技招商培训服务等八大方面工作。梳理摸排拟申报高企超2500家并开展精准辅导,组织开展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评价,截至目前全市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招引备案992家。精准服务拟申报(潜在)独角兽企业,定向推送“专属服务资源包”,累计获认定达75家。二是精准切入产业新赛道,积极争取承办新能源、合成生物等领域国家级、省级创新创业赛事,通过承办全国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创新挑战赛智能视听专项赛等,链接导入更多的创新人才、技术成果、产业项目,进一步扩大我市产业发展“朋友圈”,助力新能源、合成生物等产业快速发展。三是加快龙城科创学院建设,搭建“一地一校一平台一园区”融合创新模式,协同推进创新创业人才培育、高成长性科创企业发展、创业孵化平台建设。推动人才培养与企业孵化有机结合,着力培养一批工程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复合型创新创业人才。

聚焦科技计划先导指引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改进科技计划管理,强化基础研究领域、交叉前沿领域、重点领域前瞻性、引领性布局。科技计划是政府组织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载体,也是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着力点。这项重要改革举措把基础研究能力、原始创新能力的提升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通过强化战略谋划和总体布局等职能,把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转化为创新发展新动能。今年3月份以来,我市围绕构建“1028”产业体系(10大先进制造业集群、28条重点产业链),聚焦支持合成生物、第三代半导体、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未来产业,加强科技资源的统筹布局,引导产业技术攻关,激发科技人员创新创造活力,从源头和底层打牢技术基础,创造更多原创性的理论和技术,强化了科技与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深度融合。

一是围绕“1028”产业体系,优化迭代市科技计划体系,设立应用基础研究、产业创新科技支撑、揭榜挂帅、国际科技合作/港澳台科技合作、软科学研究等五个专项,其中产业创新科技支撑专项依托“政企通”平台对申报企业进行分类分组和择优筛选,重点支持处于研发阶段“1-10”的高成长性科技型企业,优先支持2023年度开票金额5000万元以下、2024年有效期内及新申报的高新技术企业,以及完成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评价的高成长性科技型企业,重点考量企业的研发支出、知识产权等创新指标的总量及增幅贡献。二是围绕合成生物、第三代半导体、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未来产业领域的重大技术需求,持续组织“揭榜挂帅”科技攻关。三是逐条落实《江苏省科学技术厅 常州市人民政府工作会商协议(2024-2026年)》确定的五个方面重点内容,为我市科技创新持续助力。

聚焦科技金融创新赋能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加强对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完善长期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的支持政策。科技创新离不开金融的创新发展和助推支持,科技金融可以有针对性地解决科技创新高风险、不确定性带来的资金需求问题,帮助资金高效流入科技创新领域,有效推动科技研发及商业化进程。因此,大力发展科技金融,既是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金融强国的重要内容,也是金融更好服务科技创新的重要体现。近年来,我市加强对科技企业全链条、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吸引更多金融机构、社会资本参与,加大对国家科技重大任务的金融支持,大力破解科技金融供给侧堵点难点问题,积极打造完善的金融市场、畅通的融资渠道和良好的金融生态,以“金融活水”的精准浇灌提升产业发展底气。

一是加快推进企业创新积分制全域推广,汇聚各部门企业创新数据,深化大数据运用,对企业开展精准的创新画像,让敢创新、真创新的企业浮出水面,针对不同行业和领域推广“企业创新积分制”,探索积分制在政策扶持、市场准入、投资决策等不同场景下的应用,提高实用性和影响力。做好科技金融数据共享、产品创新、政策集成等,通过数据共享来提高金融产品的创新性和适应性,协同银行金融机构开发针对科技型企业的金融产品创新,助力企业成长。二是加强与科技部、省科技厅、市发改委沟通争取,策划组织重大项目争取万亿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注重项目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确保符合国家战略需求和地方实际情况,注重项目的组织管理和实施监督,确保项目按时按质完成,注重项目的宣传和推广工作,提高项目的社会影响力和认知度,注重项目的后续跟踪和评估工作,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并不断优化完善。三是加强与人民银行常州分行、在常金融机构合作,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精准对接企业需求、优化金融服务流程,引导企业加强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不断提升自身的发展质量和效益,积极争取央行5000亿元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等金融政策支持。

聚焦创新驱动 凝聚科技力量

■专家观点

常州南京大学高新技术研究院院长 陈 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科技现代化。2023年,常州高质量迈入GDP万亿之城,这是城市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标志着常州创新发展进入一个新的时期。常州一直坚持以科技创新带动社会全面创新,连续多年的“科技长征”,对接国内外科研院所;“经科教联动、产学研结合、校所企共赢”的科技创新模式全国闻名,科技创新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列。

作为第一批入驻常州科教城的研发人员,我2006年9月离开南京大学,正式赴任常州,主持建设南京大学和常州在科教城共建的第一家研发机构——南京大学常州高新技术研究院。时光荏苒,如今的科教城已经是常州的创新名片,我作为常州科教城人感到骄傲和自豪!

研究院入驻常州18年来,已形成了一支院士领衔、老中青结合、专兼职互补的高层次研发团队,被列为江苏省级研发机构。先后与常州企业共建3个院士工作站和3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建有合成生物、新材料、新能源等开放实验室以及38个校企联合实验室,其中一家获批建设“全国重点实验室”。研究院被认定为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的承建单位、江苏省重组蛋白质制造工程实验室等。引育孵化58家创新型企业,其中4家已经上市;一批科技成果落户常州,服务企业新增产值超过300亿元。荣获常州市“五大明星城”建设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央视财经频道《经济半小时》、新闻频道《朝闻天下》栏目曾播出研究院科技成果转化相关内容。我也获得了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励,获得江苏省十大青年科技之星、常州市十大杰出青年、常州市人民政府特别贡献奖、中共常州市委候补委员、常州市科协副主席等个人荣誉,曾被常州誉为“科技拓荒牛”,在“学习强国”中2次播出。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研究院将按三中全会精神指引,在常州市委、市政府和南京大学的关心支持下,改革机制体制,构建“研发人员持股、政府资金参股、社会资金入股”的新型研发机构发展模式,建成“专业+研发+孵化”功能叠加、“技术+管理+资本”一体化运作的新型研发机构,集聚科技创新资源,探索研发机构科技创新发展新模式。

常州市委书记陈金虎指出,“万亿之城再出发”,说到底是人的“再出发”。研究院将培育引进一批国内外一流创新团队,加强前瞻性产业技术和核心关键技术研究,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步伐,为常州创新发展、我国科技现代化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一线案例

“奔跑”在合成生物产业赛道上

南师大常州合成生物学产业研究院副院长 徐晴

转眼又是一年秋,南京师范大学常州合成生物学产业研究院落户常州已经一年多时间。这一年多来,我们抢跑在这一赛道上,不负时光,不忘初心,不辱使命。

一年多的时间,研究院已引进了苹果酸酸味剂、功能性油脂DHA、药物诊断试剂等项目及昊禾生物、脂禾生物、玖明医疗等高科技企业,为打造常州合成生物产业创新高地不断注入新的活力。研究院联合了华大、南大常州研究院等20多家单位共同成立了全国首个省级合成生物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增强行业话语权,引领合成生物产业规范化发展。针对生物技术向成果孵化转化的发展瓶颈,研究院不断集聚创新资源,投入近亿元,倾力打造合成生物成果转化平台,助推常州合成生物产业高质量发展。

回想一年多前,落户常州前的种种依然历历在目。

常州经过多年的努力与沉淀,在新能源、碳纤维、生物医药等领域建立了良好的产业基础,2023年新晋成为“万亿之城”。踏上万亿之城再出发的新征程,寻求新的赛道以谋求新的经济增长点,是常州未来布局的方向和重点,而合成生物作为未来产业,正是其中的热门赛道。常州“见事早、行动快”,在第一时间切入合成生物赛道,但能否找到能“挑大梁”的领军型人才至关重要。恰逢其时,南京师范大学黄和院士团队带着学校的嘱托和重任,希望能寻找合适的场地以快速将生物技术成果进行孵化转化。经过交流访谈、实地考察,双方一拍即合、双向奔赴,决定在常州着手布局合成生物产业。

落户后的第一个项目,就是功能性油脂DHA项目。黄和院士带领团队致力于开发非模式工业微生物制造生物产品已有多年,突破了功能性油脂DHA产品产业化关键技术,技术成果《生物法制备二十二碳六烯酸油脂关键技术及应用》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目前该项目完成了Pre-A轮融资,前后融资金额已达9000万元。同时,研究院投资1亿元重点建设的概念验证平台、产业技术孵化平台以及成果转移转化平台已初步成形。概念验证平台总面积约2000平方米,建设了研发平台和净化实验室,成为合成生物学前沿技术的开发基地。产业技术孵化平台总面积约10000平方米,建设了20吨、10吨、5吨发酵罐及匹配的产品分离线,满足智能化中试和小规模生产需求,为入驻项目提供技术商业可行性研究。成果转移转化平台设立5000万元孵化招引资金用于投资早期优质项目,持续加大对创新成果种子期、初创期的投入力度。

未来,研究院将继续秉承开放、协同、高效的理念,积极利用国家和省的相关政策,充分对接南京师范大学资源,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不断优化创新生态,推动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努力建成合成生物学领域高水平的创新平台、高效的产业化基地,助力常州打造长三角合成生物产业创新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