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衣成伤
日期:01-15
版面:
第[db:版面标题1]版:第A03版:文笔塔 记忆 上一篇 下一篇
印象中,毛线在我小时候是紧俏商品。我一直没学过织毛衣。我的第一件毛衣成品,是在读师范的时候完成的。
姐姐生了孩子,我想帮小外甥织件毛衣。那时盛行开司米。我用红色和柠檬黄两种开司米,间隔成红黄条,帮小外甥织了一件小小的开衫。这件毛衣的成功,有点匪夷所思之感。没请教过谁要怎么织,也就是想想它的外形,正身、领子、袖,长度用尺量量,用手跨跨比比,然后慢慢地、一点点摸索着,用平针织成了一件小开衫。
毛衣拿回去,妈妈非常惊讶,问我谁教的。我说没人教,我自己想着织的。妈妈就感叹:“你还真聪明。”
这件小毛衣的成功,大大激发了我织毛衣的热情。
我曾织过一件黄色套头毛衣外套。全身平针,在右胸处用黑线嵌了一个三角形,在左下摆用黑线织了一个长方形,两处黑色上下左右呼应,又有不对称美感,这件平常的毛衣就出彩了。穿出去,有人问我,毛衣是哪里买的。
现在回想,对于织毛衣,我有天赋。除了领口、袖口要空针多少,问过妈妈,后来所有的细节,都是自己琢磨出来的。
那时的毛衣,高翻领很少。一般中高领都是双层并合,与衣身缝死或连接,那样的领子不容易变形,但看起来死板,不美。
我织的高翻领,开始处钢针用与衣身同号针,一半高度后,换大一号钢针,三分之二高度后,再换大一号钢针,一直到收针结束。两次换针,第一次换针,是为了翻在外面的一层,比里面一层多一点宽松度;第二次换针,是考虑翻下后到脖子处,更需稍微宽松,这样整个领子才平服,不会翻下后往上爬。这样织成的领子,穿后往外一翻,又活泛又服帖,又时尚又美观。我的一件藏青色毛线衣,就是这种领子,穿到朋友妈妈家去,朋友妈妈家邻居很好奇,领子为什么那么平整服贴又好看,我告诉了她织领子的窍门,她直呼“高手高手”。
我织过一件咖色套头长外套。毛衣全部完成后,却发现长度没达到自己的要求,要拆掉重来,可惜了已经花费的时间功夫。我另辟蹊径:从起针处剪断一根线,一边拆这根线,一边挑针,挑出的针正好顺着原有的上下针,再往下织,原来的窄边变成宽边,长度就达到了要求。变废为宝,成就了另一种款式。“无心插柳柳成荫”。
摸索到了这个本领,就不怕衣服织短织长了,反正都有办法应对。
我织的毛衣,最大特点是平整,衣服织好即穿,不用熨烫。平整其实也有细节讲究,除了针脚松紧一致外,领堂处理好坏,非常重要。内穿的毛衣,领堂处前后片相差五公分左右;外套,前后片相差约七八公分,这样织出来的毛衣,如附着肌肤般。
工作后,有段时间特别流行马海毛线,我也跟着流行走,开始主打马海毛线衣。
马海毛线一般适合织外套。雪青色马海毛夹股白色开司米,元宝针,套头、大塌翻领。长长宽宽,松松懈懈,配条黑色西裤,慵懒纨绔风即现。
我当时织马海毛衣,像着魔般,一件衣服一个星期完成,每天织到夜里一两点、两三点。我个高,外套又都宽大,织工费时可想而知。每件衣服起头时,我都告诫自己,慢慢织,没事做时织织,就当休闲。但不行,只要一起头,就似乎被什么力量推动着,一有空就捧着织,一星期必然会完成。一件接一件毛衣出来。长此以往,忽然有一天,一点都不想织了,捧着看看都不行。我把一大把钢针捆捆扎扎,束之高阁。毛线全部都处理掉,眼前再不见线。
回想起这段织衣经历,至今都想不明白,为什么忽然就不想织了。也许正应了凡事过犹不及、物极必反的道理吧。我把它归之为织伤了。
现在有年轻人说到织毛衣,我说会织,她们很惊奇:“你也会织?”因为她们从没见我织过。我嘿嘿两声,好汉不提当年勇,曾经的战绩,不提也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