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武进日报

对“资产”祛魅

日期:01-15
字号:
版面:第[db:版面标题1]版:第A04版:金融       上一篇    下一篇

最近,与一位文化界前辈聊天,让我体会到了一种大隐隐于市的魏晋风度。果然,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在常州这么多年,常有人问我是否后悔放弃上海的编制及各种大城市专有“福利”云云。我以前觉得,从经济学的角度很难讲清楚个中利弊,而这位前辈的一席谈,却令人醍醐灌顶。

这位前辈一直居住在与其收入、社会地位严重不匹配的“老破小”小区,可能房龄比我年龄还大;但另一方面,相比同龄人,他喜欢高品质生活,足迹踏遍全球,往来无白丁,精神世界无比丰富,含饴弄孙的退休生活也无比充实;看似没有享受房产红利,却无债一身轻,且将用于买房的钱花在了提升生活质量和培育后代方面。我最佩服前辈的一点,则是他不为外物所役的心态。在这位前辈看来,字画也好、房产也罢,都是“死物”——没有什么是非要持有的。

大道至简,足以穿透任何周期。

近年来房价普跌。但在5年前,或者说在2000-2020年长达20年的时间内,至少江浙沪一带的房价是普涨的。我刚回常的一些年内,常有常州的朋友郁闷地表示:“当初常州与上海的房价相差不大,我们踮一踮脚也能买。结果,现在和上海的同龄人财富差距这么大,以后要把常州的房产置换到大城市都换不起。”

后来,又有一个观点非常流行,大致为“逃离北上广后又回来了”系列。我试着分解一下其中的逻辑:持有这一观点的人们认为,只有大城市才有绝对的高薪岗位,虽然房价贵,但大城市的房子是资产,不是消费品;第一代在大城市扎根固然辛苦,但至少下一代就是某地土著了;如果回了老家,下一代还要再去大城市受二茬罪,那个时候差距更大更赶不上了……

当然,随着近年来房价普跌,大城市总价高,一样的跌幅损失的绝对值更大;大城市房子被很多人视为资产,投资者也多,一旦下跌,更容易形成抛盘踩踏。大家的对比总算没有以前普涨阶段那么强烈了。

但我觉得,这一套理论最大的逻辑漏洞在于,我们为什么要去大城市,以及我们的下一代为什么也要去大城市?大家向往大城市的本质在于向往大城市的高收入高福利高质量等,而不是为了大城市本身。极端一点说,如果有钱多事少离家近的工作,为啥要背井离乡没苦硬吃呢?假设上海与常州的平均收入相差3倍,但上海的房价在下跌前是常州均价的5倍。也就是说,在常州200-300万元的总价足以住一套临近地铁、人车分流、板楼结构、地理位置不错的房子了,而在上海要买类似品质的房子,千万总价起步很正常。问题是,常州月薪1万元的工作,是否能等价置换成上海月薪3-5万元的工作呢?再引申一下,假设在上海赚百万年薪,生活质量真的比常州的30万年薪高吗?

高收入必须转换为实质性的高购买力才有意义。如果收入高了,物价也高了,等于消弭了高收入的优势。从经济学原理来说,购买力的一部分是购买可运输和可贸易的产品,比如手机、电脑、电视等,这时候,绝对收入高是有优势的。而另一部分的购买力,是购买不可运输和不可贸易的服务,比如钟点工、按摩师等。这时候,比的是相对收入。以上海和东京作对比,东京中产的收入是上海中产的2倍,但东京上门装空调需要1000元人民币,上海只需要200元。那么,这个装空调的服务,反而是东京比上海贵2.5倍。置换成上海和常州作对比,虽然两地的人工服务价格差距没这么大,但由于房价的差距,同样年入30万元,我相信,常州的生活质量远高于上海。

“嗜欲深者天机浅”,而嗜欲浅者,早就看透了各种财富幻象的本质;在黄金年龄享受高品质的生活,远比年老体衰时账户上一堆冰冷的数字或身边一堆冰冷的砖头有价值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