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武进日报

砥砺奋行著新篇

日期:01-15
字号:
版面:第[db:版面标题1]版:第A03版:文笔塔 记忆       上一篇    下一篇

——恽逸群与上海《解放日报》创刊

今年5月28日是上海《解放日报》创刊75周年。当天,《解放日报》刊出8个整版,详细介绍了创刊历程以及范长江、恽逸群两位报业巨子作出的突出贡献。“解放之路”寻访报道特别小组风尘仆仆从延安到济南,再到常州,又赶赴丹阳,日夜兼程一路采访。到济南和常州采访,是因为《解放日报》创刊与恽逸群这位大名鼎鼎的“中国新闻界巨子”,杰出的新闻文化界战士、著名政论家、社会活动家、新闻教育家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一、起步于济南《新民主报》

1948年夏,济南解放前夕,中共中央华东局指示,由时任大众日报总编辑和新华社华东总分社第一副社长兼华中新闻学校校长恽逸群抽调120余人组成济南市军管会出版部,恽逸群任部长,负责接管济南的新闻文化出版机构。

济南原有新闻出版单位20多家,还有10多家印刷厂、书店等。恽逸群组织人员迅速查封并接管了国民党经营的所有报社、书店、印刷厂,清理财产,整顿人员,随后召集私营书店、印刷厂业主开座谈会,向他们解释党的文化政策和工商业政策,打消其顾虑,鼓励他们尽快恢复营业,为新民主主义建设服务。数天后,印刷厂和书店纷纷开业,恢复了经营和生产。1948年10月1日,济南解放后第七天,《新民主报》诞生,1.5万份创刊号迅即被市民抢购一空。

《新民主报》创刊后,恽逸群兼任社长总编辑。他首先遇到一个难题,即了解大城市情况、文化水平较高的记者编辑奇缺。恽逸群广揽新闻人才,一方面从华中新闻学校招收学员进行培养,另一方面创造性地运用党的干部政策,从原旧报人员中吸收有进步倾向的人,进行考察教育后录用,发挥其所长。准备南下接收的新闻大队亦从200人扩充到400多人,成为进军上海接收旧报、创办新报的一支强有力队伍。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国统区大城市的报纸出版业长期为国民党把持,广大工商业者和人民群众不了解共产党的政策,需要在新的报纸上进行广泛的宣传引导。恽逸群说:“我们到了江南,要把党的政策带到解放的大城市去,现在就必须把宣传党的各项政策的文献资料准备好。”在他的精心指导安排下,新民主报社选编好了可供上海连续出版一个月的文献资料,堪称做足了“功课”。

《新民主报》特别重视副刊。恽逸群认为,一张城市报纸能不能得到读者欢迎,副刊起着重要作用。为此,新民主报社还成立了以济南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夏征农为书记的副刊编委会。报纸副刊除了刊登文艺文史作品外,还兼顾对工青妇等群众的指导。从延安《解放日报》出来,曾参与《新民主报》和上海《解放日报》创刊,后任《解放日报》负责人的张映吾等人回忆,《新民主报》的副刊特色,是当时解放区城市报纸上不多见的。

恽逸群的新闻生涯大部分是在上海度过的,他是个地道的“上海通”,在上海新闻界朋友很多。他担心国民党败退时,会把许多报人和机器物资抢走,给解放后的报业出版带来困难,于是他发挥统战工作特长,通过各种渠道向上海报界,特别是老牌的《申报》《新闻报》等报人打招呼,让他们安心稳定下来,为新中国建设效力。恽逸群在致《申报》工作人员的一封信中写道:“明年春暖花开时,定能把晤沪滨,与兄等畅叙也。”这封信在申报内部引起轰动,人们奔走相告“共产党新闻界的头头来信了”,并纷纷赞扬道:“写得一手好行草……想不到共产党内也有高手啊!”“明年春暖花开”不正是预言上海即将解放吗?“把晤沪滨”不正是希望他们留下来继续为新社会服务吗?理解了恽逸群的“潜台词”,上海报界许多人吃了定心丸。果然,翌年5月,上海解放,原《申报》《新闻报》,特别是国民党军方机关报《和平日报》的大部分工作人员和机器物资都被完好地保存了下来,回到了人民的怀抱。

恽逸群创办《新民主报》,顺利接管国统区新闻出版业所创造的成功经验,得到了重视和总结推广。1948年冬,华东地区党的新闻工作者集中到济南,学习接管济南新闻机构和创办《新民主报》的经验。后来担任上海市委书记的夏征农回忆:“《新民主报》在当时发挥的作用是很大的,它是党中央在解放区对外宣传的一个窗口。”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国新闻史学界泰斗方汉奇这样评价:“《新民主报》虽然不存在了,但为后两报(《大众日报》和《解放日报》)提供了城市办报的经验,并输送了熟练的新闻干部。在历史上,《新民主报》功不可没!”

“解放之路”寻访报道小组成员、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林溪声副教授这样评价:《新民主报》是恽逸群“实践党的新闻工作由农村迈向城市一个坚实而有力的开端”。

二、“练兵”丹阳,筹办《解放日报》

对于新解放城市中外报刊的处理,当时中共中央有个指示,即按报纸的进步、中间、反动等性质来分类,采取分别对待的办法。《新民主报》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创办的,经过半年实践,积累了丰富的城市办报经验。华东局为此决定:《新民主报》停办,集体南下,接管上海的报业。为何选择《新民主报》?据“解放之路”寻访报道组采访,这很大程度上跟恽逸群有关:“恽逸群长期在上海等城市做党的地下工作,对当时上海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很熟悉,对要接管的新闻机构也很了解,几乎是‘不二人选’。”此外,《新民主报》绝大多数成员是跟随恽逸群从华中北撤山东的,他们北撤时就心心念念要“打”回老家去。

为接管解放后的南方大城市,华东局早在山东组建了一支3000多干部的接管队伍,随军南下,其中恽逸群任新闻大队长率领的新闻大队有400多人。南下接管队伍随军渡江后,在沪宁铁路线上的丹阳县集中整训,做接管城市的准备。新闻大队在丹阳城北的荆村桥驻扎下来,恽逸群立即组织大家投入紧张的学习,熟悉党的城市工作政策,包括工商业及新闻出版管理等政策。

这时,范长江、魏克明等一批新闻干部也从刚解放的北平赶来了,他们和恽逸群率领的新闻大队会合,开始筹办上海第一家党报。中共中央决定把原在延安创办的《解放日报》名称授予即将出版的上海党报。《解放日报》原是延安中共中央机关报,1941年创刊,1947年党中央撤出延安后停刊。《解放日报》在上海重新创刊,这对于即将解放的国际大都市上海来说,意义何等重大!范长江、恽逸群等立即组织大家着手创刊前的筹备工作,在田头场地上,在农舍的煤油灯下,紧张而热烈地讨论报社的人事安排、机构设置,出几个版以及各版的内容设计,甚至进行了报纸出版的“实战演习”。编辑们盘腿坐在用稻草铺的地铺上,用新华社电讯稿,一篇篇正儿八经地编起报纸来……第二天破晓,铅字排印的试刊样报出版了!手捧呱呱坠地的样报“新生儿”,大家欢呼雀跃,几天几夜的疲劳和辛苦,随着激动的泪水和汗水一抹而空……

《解放日报》的创刊词又理所当然地落到恽逸群的肩上。恽逸群迅速发挥他“倚马可待”——一天可同时为几张报纸写政论的本领,拿出笔杆,在煤油灯下,不一会儿,数千字的《庆祝大上海的解放》发刊词一挥而就,经陈毅、饶漱石审阅后确定下来。《解放日报》创刊号实际已经在丹阳农村孕育形成了。

三、挺进上海,接管《申报》

在丹阳集中整训一段时间后,新闻大队终于接到向上海前进的指令。

5月26日晚,上海电闪雷鸣,大雨滂沱。接新闻大队进城的车辆驶进了徐家汇的交通大学。他们尽管浑身上下被大雨淋透,内心却激动无比。他们在校园里度过了进入上海后难忘而难眠的第一夜——没有床铺,或倚着学校的楼梯边,或躺在学校的课桌上,或干脆睡在地板上……

次日一早,雨过天晴。上海郊外还偶尔传来零星的枪炮声,但刚刚回到人民怀抱的上海初夏,已是阳光明媚,微风送暖,沉浸在祥和欢乐的气氛中。上午10点,新闻大队乘坐的敞篷大卡车从徐家汇开到了汉口路和山东路口,在申报馆门口停下。恽逸群身穿军装,腰佩短枪,蓄着短须,率领新闻大队气宇轩昂地走进申报大厅,向早已迎候在那里的工人群众和地下党员们庄严宣布:“从今天起,申报馆停止出版,由我们接收;民营资本史量才家族投资部分冻结;地下党组织停止活动,一切听从军管会的命令!”接着,他昂然宣布:“中共中央华东局和上海市委决定,我们明天就要在这里正式出版《解放日报》!”话音甫落,大厅内外群情激奋,人们热烈欢呼,相互拥抱……

翌日,即1949年5月28日,一张代表人民心声的新型报纸,中共中央华东局暨上海市委机关报《解放日报》,伴随着解放大军和人民战争的胜利,终于在素有“东方巴黎”之称的国际大都市上海出版。4个月后,恽逸群接棒范长江,由《解放日报》副社长、副总编辑转任社长兼总编辑。从此,面向世界的上海报业开启了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