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武进日报

“退薪贷”即将推出?

日期:01-15
字号:
版面:第[db:版面标题1]版:第A05版:金融       上一篇    下一篇

最近,我在写“直销银行退潮”一文时查阅了下10多年前采访报道过的旧文,未曾想,看到了当年探访基金公司总部的几篇采访。如果说,2014年还是IPO重启、市场犹豫不定的年份,到了2015年,则完全是压倒性的多头时代。如果再精准一点,那便是2015年上半年,是改开后A股几个屈指可数的大牛市之一。查理·芒格曾言,我不见40岁以下的投资经理。但在10多年的市场环境下,你想见一位40岁以上的投资经理并非易事。记得我们面对面采访、沟通的好多位明星基金经理,不到40岁甚至35岁以下、海外教育背景、履历光鲜、百万年薪起步,坐标北京、上海、深圳……当时情境下实打实的金融精英,多年后再回首,多数是时代红利使然。

特别是今年以来,降薪潮来袭,金融行业首当其冲。据报道,目前,国内金融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接近8%,远高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国4.8%和欧盟成员国3.8%的平均比例。而公开数据则显示,2018年至2021年,国内金融业员工年度平均薪酬33.04万元,是制造业的2.35倍、是其他行业的1.69倍。其中,最受诟病的高薪便是“赢也赚钱、亏也赚钱”的基金行业了。数亿元、数百亿元、数千亿元规模的盘子,服务费、管理费、手续费等一收便是大几千万元至N个小目标。

现在,证券行业、银行业、公募基金行业等都在降薪。同时,有不少银行和基金公司对于过往的绩效薪酬进行追溯扣回。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至少有8家银行发布了绩效薪酬追索通知。以招商银行为例,据该行年报,2023年度,公司追索扣回4415人绩效薪酬4329万元,占集团总员工数的3.8%,人均退薪1万元。再看下基金公司,最近的退薪令在业内动静很大,但290万元的退薪标准线,确实让包括银行、证券在内的其他行业望而兴叹。

有财经博主提出,这些需要退薪的基金经理,钱早就花完了,或者实现了财富自由,国籍都改了。需要反思的是利益不绑定的规则——为什么基民不管基金盈亏都要缴纳手续费,而这些基金经理的薪资并不随着业绩好坏而上下浮动?而针对“高薪早被花掉”的情形,也有专家提出“退薪贷”的设想——即专门设计一款贷款产品给相关群体用于退薪,还款可以从每月薪水里扣除,也可以先息后本,分期偿还。

记得上一波对于金融行业的“口诛笔伐”还是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当越来越多投行陷入危机时,大众才发现,很多发端于华尔街金融“精英”之手的金融产品,剥开层层嵌套,最底层居然是不良债务。出生于意大利的美国经济学家路易吉·津加莱斯(Luigi Zingales)在《繁荣的真谛》一书中揭示:“挣扎中的中产阶级无奈地看着毕生储蓄因为房地产泡沫破裂而湮灭。银行利润屡创历史纪录,却要花费纳税人的巨资去救助。”而在美国金融协会的一次著名演讲中,路易吉·津加莱斯则提出“并没有理论推导或者实证支持所有金融部门的增长都有益于社会”。

在我看来,金融是一种盘活资源的工具,无所谓高大上,也无所谓邪恶。只是近年来,由于部分从业人员的自我膨胀,忘记了“金融为民”的初心,价值观走偏,行为操作脱离了基本国情,带差了整个行业的口碑。靠膨胀的、虚幻的财富效应欣欣向荣,靠创造大量信贷和债务获取利润,终于轮到自身使用最新款的信贷工具了。如果“退薪贷”真的推出,那真是苍天饶过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