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更新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强调要“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工作的重要论述,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作出了科学指引,提供了根本遵循。
近年来,钟楼区深入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紧紧围绕“中轴枢纽支点、都市智造高地、运河文创名区、生态宜居家园”战略定位,坚持“老城复兴、西进提速,东西融合、产城一体”战略方向,持续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奋力建设长三角一流现代化城区。
聚焦转型升级,倾力打造高质态未来产业先导区
城市更新的内核是产业升级。只有通过产业重塑和功能再造,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才能实现提升人居环境、生活质量和城市竞争力的城市更新目标。
传统产业焕“新”蝶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钟楼区实施制造业“腾笼换鸟”攻坚行动,强化产业用地全生命周期管理,盘活利用低效用地,持续推进“工业上楼”、打造“智造空间”,重构存量空间价值,提高产业用地综合绩效。建立一园区一考核体系,推进重点载体在招引科技企业、高企与科小培育、提升运营能力等方面提升质效。抢抓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契机,探索老旧厂房转型产业园区的新模式,让“工业锈带”变“运河秀带”。
新兴产业向“新”寻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产业链协同合作,推动优势产业延链、新兴产业建链。”钟楼区紧紧围绕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集群建设、链式发展,加大高质量项目引进力度,恩都法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伟创电气等项目先后落户。围绕整建科创载体、成立科创基金、组建校企联盟等方面构建开放包容科创生态,着力打造科技企业培育链条。发挥钟楼(上海)科创中心等飞地作用,主动融入长三角科技创新圈、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推动“政产学研用金”深度融合。
未来产业向“新”而行。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钟楼区围绕合成生物、半导体、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谋篇布局。依托常州数字经济产业园这一“数字”基座,推动中国移动长三角智算中心落户华东云计算基地。对接清华、北大、中科院等顶尖科研资源,持续探索“AI+”在工业智造、智能驾驶、合成生物等方面应用。
聚焦生态宜居,倾力打造高品质生活先行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更好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使城市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成为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的空间。”好的城市更新应一切围绕人的需求,重视人的感受,让人民群众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
在加强生态建设中释放最普惠的福祉。钟楼区坚持规划先行,出台《生态文明建设规划(2023-2030年)》,推动产业绿色转型,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弘扬特色生态文化,完善生态文明制度,因地制宜实施生态修复、污染防治、环境改善,实施“生态源保护工程、郊野公园建设工程、城镇公园绿地建设工程、生态细胞建设工程、生态廊道建设工程、生态绿道建设工程”六大工程,提升美丽钟楼的生态软实力,入选第五批江苏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在复兴老城厢中构筑最鲜明的特质。老城厢是全市人民的精神家园和人文客厅,老城厢复兴事关民生、事关文商旅发展。钟楼区坚持“点—线—面—片”统筹推进,全面研究、分区施策、分步推进老西门三大历史地段改造更新,南市河历史文化街区、盛宣怀故居、夏家大院等修缮开放,大庙弄·青年里、520玫瑰车站等一批城市新地标焕新运营,三堡街、陈渡码头等夜经济集聚区持续点亮,以文艺创意时尚活力等新元素赋能城市更新。
在改造老旧小区中惠及最广泛的群众。老旧小区改造,是城建工程,也是民心工程。钟楼区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精心编制《老旧小区改造全过程实施导则》,统筹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先后改造近1900栋居民楼,改造总建筑面积超500万平方米,受惠群众超20万。坚持民意前置,在每一个老旧小区项目开工前,通过上门发放调查问卷、入户征询、培训会等形式充分听取居民诉求。杨柳巷、文亨花园、广景山庄等8个小区创成省级宜居示范小区,永红片区改造项目获评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是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唯一获此殊荣的“旧改”项目。
聚焦城市治理现代化,倾力打造高效能治理示范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抓好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将城市更新与构建更加有力的城市治理有效衔接,积极探索城市精细化治理新路径,共商共建共享城市更新。
解锁公共空间“善治密码”。城市公共空间治理水平直接反映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和城市发展品质。钟楼区聚焦青年发展型社区、街区、园区和创新实验室等基本场景,打造更多适应青年需求的居住空间、社交空间、工作空间和创新实践空间。探索城市功能“微改造”,编制《钟楼区城市功能“微改造”规划》,挖掘利用城区边角地、零星地、低效用地、闲置土地,用于补充口袋公园、停车配建、文体活动、旅游休闲等民生设施建设。
下足城市管理“绣花功夫”。钟楼区在精准、精细上做文章,推进美丽宜居小区、街区建设,从小处着手、细处着眼,精心打造一批精品示范街道,规范建设一批高颜值背街小巷,提升城市治理的“颗粒度”。依托城市运行指挥中心、智慧城管“效能中心”,城市治理“一网统管”集成速度、场景数量走在全市前列。
绘就基层治理“锦绣画卷”。基层社会治理是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的基础和重心。钟楼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一站式多元解纷机制”“法星民情工作室”等创新举措,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积极构建党政机关、驻社区企事业单位、社区社会组织等多方参与、联建共建格局,在全国率先试点“人人社区”建设,构建“参与、自律、互助、成长”四个共同体,打造了14个“人人社区”共同体示范点,形成居民多元共建、互帮互助、共商共治新格局。
聚焦历史与现代完美融合,倾力打造高水平文化样板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老城区改造提升同保护历史遗迹、保存历史文脉统一起来,既要改善人居环境,又要保护历史文化底蕴,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城市更新要保留城市景观的“烟火气”,让人们记得住历史、留得住乡愁。
聚心精神传承,让红色文化更加鲜活。以“常州三杰”为代表的红色文化,铸就了这座城市独特的精神气质。钟楼区不断擦亮“三杰故里·红色名城”品牌,用好用活瞿秋白、姜椿芳、王诤等红色资源,打造“江南第一燕·行走的思政课”,在全国开创性地研发“乐之秋白”系列音乐党课,为常态化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提供了新样本。深入开展“点亮秋白印记,建功一流城区”系列行动,深化“一网格一支部一阵地”建设,建强支部堡垒、点亮“红色地标”。高标准建设常州市许巧珍城市党建实训中心,全国最美基层干部许巧珍典型示范效应持续放大。
聚力文旅融合,让城市IP更加鲜明。文旅融合是推动城市发展、塑造城市形象的重要力量。钟楼区在全市率先出台《文商旅融合发展三年行动方案》,紧紧围绕“流动的运河文化、时代的工商记忆、大众的市井烟火”三条主线,将古老的运河文化、独特的工业遗产与现代旅游需求相结合,积极打造“水之韵、悦活力、星光集、趣潮玩、闲雅居”五大主题业态,打响“情有独钟 更上层楼”城市文化品牌。依托运河水环,加快运河沿线冷库、盐库、船坞等工业遗存焕新呈现。
聚焦“两个文明”,让城市底色更加鲜亮。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坚持“两个文明”协调发展,推进城乡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以民元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为抓手,精准化提供“菜单式”志愿服务,实现服务群众“零距离”。深化开展文明创建工作,持续推进8大攻坚提升行动,搭建“一网统管”文明创建平台,探索实践了全市“三标一网统管”考核新标杆。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道德讲堂创设15周年、成长仪式观摩会10周年为契机,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厚植崇德向善精神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