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以下简称“千万工程”)是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实施的一项战略部署,探索出一条从整治农村人居环境入手、进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中国的成功路径,为新时期“三农”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作出重要指示,从战略和全局高度明确了学习运用的原则要求、目标任务、方法路径和着力重点,这为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
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总结推广浙江“千万工程”经验重要批示精神,与落实“在推进农业现代化上走在前”的重大任务相结合,锚定农业农村现代化目标,创造性推广“千万工程”经验,统筹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和农村改革等重点工作,全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加快打造新时代鱼米之乡常州样板。
聚焦“头等大事” 高站位夯实稳产保供基础底盘
2月3日,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发布,连续第21年聚焦中国“三农”议题。文件要求,要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蕴含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把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为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文件强调,要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为底线,打好乡村全面振兴漂亮仗。面对今后各种风险挑战和不确定性,我们必须始终把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摆在首要位置,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端得更稳、更牢。
近年来,常州坚决扛起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在113万亩永久基本农田中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63万亩。2023年,粮食生产实现面积、单产、总产“三增”,“江苏第一方”再创水稻单产新纪录。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抓紧抓实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以最有力措施最扎实作风守好底线红线。
一是提升粮食综合产能。优化粮食和油料作物区域生产布局,牢牢守住144万亩粮食播种面积和14亿斤粮食总产量的底线。深入实施主要粮油作物单产提升行动,推进良田、良种、良机、良法深度融合、集成创新,促进大面积均衡增产。积极发展现代设施农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着力推进绿色蔬菜保供基地建设,强化以能繁母猪为主的生猪产能调控,推进水产生态健康养殖,稳定“菜篮子”生产。二是打造种业创新矩阵。实施种业振兴“揭榜挂帅”项目,集群推进稻米、家禽、生猪、河蟹等新品种研究,加强国家水稻基因库、国家级特种竹繁育基地和“三猪一鸡”等优质种质种源基地建设,深化农科教企联合协作推广,培育育繁推一体化种业龙头企业,建设提升一批特色优势种苗中心,加快打造常州种业创新矩阵。三是加强物质装备建设。落实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明确的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严守耕地红线。加强高标准农田数量、质量、生态一体化建设,完善高标准农田动态管护机制,到2027年提前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加快农机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启动农机装备研发制造推广应用先导区建设,加快“宜机化”配套建设,实现农机农艺融合发展。
聚焦“重中之重” 高质量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
作为乡村全面振兴的示范样板,“千万工程”不仅是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的展示窗口,而且是以生态产业化推进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实践引领。“千万工程”秉持村庄整治与经济发展相融合的原则,以乡村人居环境整治为切入点,整合生态治理、产业开发等多元目标,致力于探索休闲农业、文化创新、户外旅游等农业农村现代化产业发展模式,优化乡村产业发展空间,不断提升农业发展质量,把传统农业改造成为有市场竞争力、能带动农民致富、可持续发展的高效生态农业,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出品牌强农之路。
近年来,在“千万工程”的引领带动下,我市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积极延伸和拓展农业产业链,培育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常州相继创成农业农村部“华东优质禽育种重点实验室”、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等一批重大载体平台,培育6个全国农业产业强镇、8个省级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园、54个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全面激发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能。为推动产村融合、产镇融合再上新台阶,我们将以农业全产业链建设为主线,推动乡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一是推动产业再集聚。深入推进省级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支持各地争创省级高质量发展示范园。做好做足“土特产”文章,巩固壮大县域特色产业优势。开展好万名“新农人”培训计划和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头雁”培育。二是推动项目再攻坚。持续推进农业农村重点项目建设,围绕设施农业、现代种业、农产品加工业、乡村建设经营等重点领域,发挥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园区和乡村片区招商引资“主阵地”作用,全力招引一批总投资超1000万元的大项目、好项目。三是推动品牌再提升。聚焦天目湖白茶、金坛雀舌、阳湖果品、焦溪翠冠梨等特色优质农产品,按照“一业一方案”思路,制定优质农产品地方标准,发布区域品牌、地理标志使用正面清单。持续推进天目湖白茶正面清单,举办全市红茶大赛,打响常州茶叶品牌知名度。四是推动绿色再提质。深化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建设成效,全面落实新一轮太湖综合治理“1+8”专项行动方案,启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编制,以片区化思维做好流域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试点推进全域池塘标准化改造。抓好长江禁捕,开展渔业增殖放流,促进长江水生生物多样性恢复。
聚焦示范引领 高标准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2004年7月,在湖州的第一次现场会上,“千万工程”实施一年后,习近平同志指出: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千村提供的是样板,万村要求的是扩面。要以点带面、点线结合,逐乡逐镇成片推进,不断扩大整治成果。“千万工程”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激发了基层和群众的首创精神,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活力的提升。
常州对照“千万工程”经验,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为切入点,以美丽乡村“十百千”工程建设为抓手,深入推进11个农业农村现代化示范片区、100个以上宜居宜业和美乡村、1000个以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达标村庄建设。相继创成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3镇19村上榜全省乡村振兴示范乡镇示范村创建名单,90村上榜江苏省第一批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名单,为提升农民群众生活品质奠定基础,为农民建设幸福家园和美丽乡村注入动力。为进一步塑造“全域美”的格局,我们将深入实施美丽乡村“十百千”工程,实现乡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
一是推进10个以上片区整治更新。在完成片区整治更新整体规划的基础上,加快推进“一规划两方案”编制工作,稳妥有序开展以乡镇为基本单元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整合盘活农村零散闲置土地。持续完善项目清单,目前11个片区全面启动172个重点项目建设。与省农垦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进耕地流转、规模种植和一体化全农服务。二是打造100个以上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发挥已建美丽乡村示范效应,引领带动周边村组团式连片提升。积极争创省级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优化升级市级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标准,指导每个示范村打造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微型农文旅商综合体。三是培育1000个以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达标村。聚焦农村生活污水、厕所粪污、村庄垃圾整治和违章搭建清理,打造一批基础设施健全、环境整洁、村容村貌良好、生态宜居的人居环境整治达标村庄。
聚焦内生动力 高水平构建村强民富善治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千万工程”在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促进农民生活方式转变和文明素质提高上,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近年来,常州深入推进党建引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双百”行动计划,持续推进茅山老区乡村振兴帮促行动,全市经营性收入100万元以上的村占比超96%,2023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4万元,连续15年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幅,城乡居民收入比是全国最小的地区之一。对标“千村未来、万村共富”的先进做法,我们将继续破解“增加农民收入”难题,打造共同富裕示范。
一是推进强村富民。推进全市党建引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双百”行动计划,鼓励以镇为单位成立强村发展公司。实施新一轮茅山老区乡村振兴帮促行动,对困难残疾人、孤寡老人等保障线以下农户做到“应保尽保”。加快推进农民收入十年倍增计划,鼓励农户创新发展庭院经济等多种方式增加经营净收入。二是深化农村改革实践。落实落细新一轮农村宅基地改革政策,探索农村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具体路径和办法。积极开展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试点,围绕“机构职能、财务核算、议事决策、资产管理”四个方面继续试点推进“政经分开”改革,提高村集体经济的活力和竞争力。三是深入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建设。深化1县2镇13村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示范点建设成效,全面推广运用“清单制”和“积分制”。挖掘传承优秀农耕文化,加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办好村“BA”、中国农民丰收节常州系列活动。深入开展“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走基层面对面宣讲活动,不断提振农民群众精气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