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武进日报

心底恰似旧时友

日期:01-15
字号:
版面:第[db:版面标题1]版:第A03版:文笔塔 乐享       上一篇    下一篇

“你来看此花时”

得知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年会在绍兴举办,心中满是欢喜。因为越州绍兴,从2021年5月徐渭艺术馆开馆展览《畸人青藤——徐渭书画作品展》起,已经被我列入每年必至的文化修行目的地。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明代著名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和军事家王阳明这句广为流传的语录,我在心里喜滋滋地赠送给副刊同仁——特别是相距遥远,从来没有机会抵达绍兴的同行,当他们来看这座人杰地灵的城市时,当绍兴在他们心中“颜色一时明白起来”时,她已经在我心里非常明艳,甚至绚烂无比了。因为会稽绍兴的人文底蕴委实深厚,我觉得唯有一次次地抵达,一次次地探访,一次次地了悟。

比如王阳明,他出生在余姚,但他的祖上在绍兴住了1000多年,成化辛丑年(1481年),10岁的王阳明被高中状元的父亲王华带着,从余姚迁居至绍兴府城西迎恩门内的山阴县光相坊。

从10岁到18岁,王阳明生活在绍兴。嘉靖七年(1528年),王阳明病逝于江西南安(今大余县)。次年,王阳明灵柩从南昌运回绍兴,归葬兰亭洪溪。

求学于斯,成长于斯,避难于斯,归葬于斯,绍兴有着阳明府第、阳明洞天、稽山书院、阳明书院、阳明墓等众多遗迹遗址。

嘉靖元年(1521年),王阳明开始在父亲的旧居上大范围扩建“伯府第”,坊间有言“吕府十三厅,不及伯府一个厅”。当然,这个超大的府邸早就消失在历史的滚滚洪流之中。2019年,绍兴启动阳明故里项目建设,总投资约8.5亿元,占地面积约40公顷,最核心的工程便是重建伯府第。

省市两级文物考古专家进行了半年时间的挖掘,揭示出王阳明伯府第遗址为框架结构且保存较为完整——当年,这个发现获评浙江省年度十大考古新发现。

基于考古信息和历史资料重新修建的伯府第,遗址上搭建有保护罩,透过玻璃板,可以看到地下的柱础、石板、排水沟等明代建筑的遗迹。虽然只是走马观花,但我们多少窥见了一丁点儿历史风貌,更重要的是在心中又埋下一条文化线索。

王阳明的鸿鹄之志和清逸之气让人敬佩不已,他的临终遗言“此心光明,亦复何言”,如今听来依然荡气回肠,值得反复咀嚼。这些年,时常萦绕在我耳畔的还有东坡大学士的临终遗言“着力即差”。坡仙两次上表乞居常州,终老于常州的藤花旧馆(即苏东坡纪念馆),主动选择“毗陵我里”的他,留下的云淡风轻超越生死,意味无穷。

两个不同时代、不同际遇的伟大人物的诀别遗言,展开来就是两部浩瀚典籍,“不知更几百年,方有如此人物”。

“青藤门下牛马走”

绍兴拥有2500年建城史,有着水乡、桥乡、酒乡、书法之乡、戏曲之乡、名士之乡等美称。我最心仪的则是她“一座没有围墙的博物馆”的美誉。

徐渭艺术馆开馆以来,接连办了两个现象级大展:《畸人青藤——徐渭书画作品展》与《高古奇骇——陈洪绶书画作品展》,连同之后的《笔无常法 雅丽丰繁——任伯年绘画作品展》,我们一个都没有错过。2022年观陈洪绶展,是疫情放开的第一天,到达展馆发现,观众总共不满10位,我们刚表扬完自己的勇敢,同事就接到电话,说家人已经确诊,作为密接,他问:“回程还敢坐我的车吗?”我们关切的则是:“你有没有不舒服,还开得动车吗?”我们服用了一点维生素,认真观展,回程及之后均安然无恙——难道这就是文化的力量?我们不无得意,至少,这份淡定来自于文化艺术。

知天命之年,早已明了不是什么营养都能消化,不是什么营养都能汲取,走近历史星空中一颗颗灿烂辉煌的明星,并不等于自己也可以成为星星,但是至少,我们可以常常地接受星光的辉映,成为更加美好的自己。

比如徐渭:八法之散圣,字林之侠客,齐白石、郑板桥等对他极其服膺,是愿做门下走狗的。郑板桥刻了这么一方印章:青藤门下牛马走。他曾经说,“郑所南、陈古白两先生善画兰竹,燮未尝学之;徐文长、高且园两先生不甚画兰竹,而燮时时学之弗辍,盖师其意不在迹象间也。文长、且园才横且笔豪,而燮亦有倔强不驯之气,所以不谋而合。彼陈郑二公,仙肌仙骨,藐姑冰雪,燮何足以学之哉。”他也是选择性地对标学习的。畸人徐渭的艺术人生,肉眼凡胎如我,又能看懂几何,理解多少,汲取什么?或者,假以时日,或者,也就止于欣赏人类中的怪异奇才吧……

“百无一用是书生”是乡贤黄仲则被传诵最深广的一句诗,说来可笑,我的毕生理想不过是成为一个真正的书生而已,“百无一用”的不堪我认,“千有一用”的信心我却仍有,况且,君子不器,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转益多师是汝师”,不一定愿为或者能为某一个圣贤大师门下走狗,但我想,自己余生一定是文化艺术之门下走狗无疑,无论多么渺小多么卑微,“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徐渭艺术馆以现象级大展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相信,今后的展览仍将精彩无限,而得地理之便,更得文化心理认同的我以及师友,还会一次次来到这“青藤门下”,勤快如牛马,虔诚如仆役。

“几生修得住钱塘”

浙江文旅大手笔层出不穷。

近年来,浙江举办的一批盛大展事超有东方大国范儿,羡煞了周边师友。我们一次次到访,从开馆看到闭馆,唯觉浸染得还嫌不够,于是,住下来心摹手追。一次,朋友感慨万千道:“要准备移民了。”我一时没有反应过来,惊奇地问:“移哪里?”“浙江。杭州也好,绍兴也好……”我们相顾莞尔。

前不久,各地都在为稳定房地产市场贡献妙招,我还真代朋友查找了一下浙江几个山清水秀、人文荟萃之地的房价。是跌了,可是再跌,还不是天价?山水的好,气候的好,人文的好,老百姓的眼睛都是雪亮的,谁不希望住在人间天堂里?谁不希望住在文化高地上?

《杭州日报》编委骆东华老师说,大凡节假日,她们都不出门的,主动把杭州、把西湖让给外来游客们。其实,作为原住民,挤入家门口的人山人海,哪里还会有什么游兴呢?

这次去绍兴,我提前一周订购返程火车票,无论从绍兴还是嵊州新昌,居然已经售罄,不过是紧跟着一个清明小假期而已。我赶紧抢下第二天的票。多住一晚,或许是天意,谁让我那么钟爱绍兴。

浙江的文旅品质肉眼可见地提升着,访客深有体会。就比如这次年会,绍兴的号召力超出预期,不得不临时更换了入住酒店。采访点安排得非常密集,每个站点的接待衔接人员,不疾不徐,彬彬有礼;每一项具体事务安排得井井有条,温馨细致……重要的节假日,他们要做的已经是用流量报告限流劝返了。去杭州或者绍兴等地,如果你追求旅行品质,那么,攻略中的第一要素,就是错峰。

刚从绍兴回,就翻到黄仲则的诗句:几世修得住钱塘,看来,我们的所谓心声也不过重复古人说过的话,或者说,我们和景仁先生在这一点上也算作异代知音了。一个人,一座城市,文化的积累绝对不是一时一世之功。

当然,如果真的有幸生在绍兴或者杭州,稍稍有点儿文化,又从事着文化工作,走几步就是名人故居,言谈间都是大师巨擘,作为一个普通人,那份压力也实在太大了。

绍兴,于国人而言,恐怕是没有不知道的。小学课本早就在我们心中播下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我们早就认识了“闰土”“孔乙己”以及“民族脊梁”鲁迅,前些年热播的《觉醒年代》,又让我们重温了“学界泰斗、人世楷模”蔡元培的风采。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书圣王羲之,知行合一王阳明,爱国诗人陆游,鉴湖女侠秋瑾……历史的天幕繁星闪烁,当我们走进绍兴的阳光之下,心灵的内存便被一一激活,因着文化量子的相互纠缠,烟火气的绍兴也便有了诸多的亲切。

这些年频频去绍兴享受文化大餐,每一次,绍兴之于我,都像极了贾宝玉初见林黛玉那一句百听不厌的越剧经典——

心底恰似旧时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