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近就便获得康复服务
日期:01-15
版面:
第[db:版面标题1]版:第A07版:常州经开区 上一篇 下一篇
□本报记者 何奕欣 通讯员 曹相如
6月18日中午,走进遥观中心小学,记者看到四(6)班志愿服务小队的同学们轮流推着轮椅,陪阳阳度过午间散步时光,这成为校园里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区残联给我配备了轮椅,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我能自由地参观校园的各个角落,跟大伙儿的感情也加深了许多。”阳阳笑着告诉记者。
康复服务是残疾人工作的重中之重。残疾人康复需求各有不同,需要整合提升各方资源。近年来,常州经开区残联健全服务体系,整合辖区内资源,依托“残疾人之家”铺设辅具租赁点,做到全区有需求的困难群体辅具全覆盖,推动创新辅具应用推广和社会宣传,做好辅具进校园工作;不断提高公众对残疾预防和康复的认识和参与度,深入开展残疾预防“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家庭”等宣传教育活动,重点推进儿童早期筛查和早期干预。
前期走访 发现康复需求
6月20日上午,常州经开区残联在崔桥幼儿园多功能室开展第9场“残疾预防宣传教育进校园”活动,邀请爱迪儿童康复中心的负责人李忠来到现场,进行关于早期特需儿童筛查的讲座。
“有哪位小朋友知道这是什么呀?”“耳机,听不见的人戴上就可以听见。”活动现场,李忠通过互动游戏、图片展示、视频观看等方式,向老师和孩子们介绍了听力、视力、肢体、精神、智力五类残疾症状的表现,引导孩子们与佩戴“小耳朵”“小眼镜”的小伙伴相处时更多一些耐心,遇到牵导盲犬、坐轮椅的行人有需求时主动给予帮助。
“在互动环节里,我注意到一位小朋友发育比较缓慢,个子比同龄人矮,可以让家长带她去医院相关科室做专业检查。”宣讲结束后,李忠与老师们交流,提供了专业的干预建议,还科普了一些儿童康复救助的相关政策。
“以后在教学中我会仔细观察,遇到一些特殊症状的孩子会及时与家长沟通,尽早处理,避免产生严重后果。”崔桥幼儿园副园长张敏表示,接下来园所还将组织老师们以讲座、研讨等形式共同学习残疾预防的相关知识。
“我们计划将经开区范围内的每一家幼儿园都走一遍,通过残疾预防宣传进校园的形式将早期特需儿童筛查标准送到更多的老师和家长身边,同时将残疾儿童基本康复服务的救助政策传递给有需求的家庭。”常州经开区社会保障局残疾人服务保障科科长蒋娴表示。
辅具创新 提高幸福感
今年来,常州经开区残联大力推进创新型辅具应用推广和社会宣传,进一步满足辖区范围内残疾人高质量辅助器具服务需求,提升残疾人的生活品质,推动残疾人辅助器具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应用。经过前期的摸排走访,目前有9人申请了新型假肢。
据了解,新型假肢主要采用碳纤维制作,这种材料质地轻、韧性好,有一定的弹性,在起到支撑作用的同时,有利于行走时能量的储存和释放,更加符合人体工学。新型假肢在接口处还设计了凝胶保护套,避免假肢与残肢磨损产生伤口。
“以前的假肢大多是不锈钢材料,材料升级后,残疾人的体验感跟舒适度会大幅提升,走路状态更加自然,能达到日常步行速度。”辅具供应商何才清告诉记者,此次辅具创新为残疾人长距离行走和尝试更多工作岗位提供了可能。
“我们了解到,在创新辅具领域,前沿技术已经能做到通过脑机接口和神经感应,利用算法的记忆功能,记录残疾个体在上坡、下坡、平路行走时的步态,下次遇到类似情况可以形成状态的自动替换。”蒋娴表示,区残联将持续关注辅具创新工作,为辖区内残疾人链接更多优质资源,站在残疾人的角度设身处地优化辅具功能,发挥其实质性作用,不断提高残疾群体的获得感、幸福感。
辅具入校 筑梦求学路
“上学期一收到轮椅,老师和同学们就推着我在学校里逛了一圈,我真的很开心。”阳阳对记者打开了话匣子,他说,有了轮椅,无论上课还是去吃饭、活动,都方便了许多。
记者了解到,阳阳出生时由于脊椎受中枢神经严重压迫而无法站立,9岁那年进行多次手术治疗后,才能拄着拐杖直立行走,但长距离行走仍然不便。去年以来,常州经开区残联大力推进辅具进校园行动,为6所小学、5所初中有需求的肢体障碍学生配备轮椅,帮助他们更好地享受校园生活。经过前期调研,首批轮椅投放时便考虑到了阳阳的特殊情况。
“辅具进校园,让孩子感受到了关爱和温暖,阳阳更加活泼开朗了,自信心跟归属感都进一步提升。”遥观中心小学的吴玲贤老师表示,辅具进校园让残疾孩子也能充分享受到公平的教育环境,提高了他们独立生活、学习的能力,让他们更自信地面对生活的挑战、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
接下来,常州经开区残联将不断加强残疾预防知识普及,宣传致残防控的科学知识和方法,提高公众对残疾预防和康复的认识与参与度;进一步推广创新科技辅具的应用,帮助残疾群体补偿、改善身体机能,提高生活质量和社会参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