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武进日报

鹅中翘楚

日期:01-15
字号:
版面:第[db:版面标题1]版:第A04版:文笔塔 乐享       上一篇    下一篇

在江南的氤氲水乡,老鹅早已超越了单纯的饮食意义,它既是味蕾上的享受,又是文化的传承,更是情感的纽带。每当家中来客,常州与金坛的百姓总会端上一道精心烹制的老鹅,以此展现他们的热情与好客。这种被亲切称为“白乌龟”的美食,已然成为江南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那么,“白乌龟”这一称呼又从何而来呢?

江南的鹅因其品质优良而名扬四海。早在春秋时代,便有范蠡养鹅致富的传说。其名声甚至远播至日本,在雄略天皇时期,吴鹅便传入日本,被尊称为唐鹅,足见其盛名之远播。

然而,在江南人的口语中,鹅却被昵称为“白乌鬼”。这源于吴语中“鹅”与“我”的发音相近,这样的谐音寓意不太吉利,因此人们心生忌讳。为了避开这种不吉的谐音,江南人开始为鹅寻找新的称呼。他们注意到鹅与江南水乡的鸬鹚形态颇为相似,只是鸬鹚全身乌黑,而鹅的羽毛则是洁白无瑕。在江南地区,鸬鹚有个别名叫“乌鬼”,于是鹅便逐渐被称为与其形态相仿的“白乌鬼”。另外,由于鹅在遇到陌生人或其他动物时会大声叫唤,并勇敢地啄咬,吴地的农家常用白鹅来看家护院,因此鹅也得名“白护居”。在吴语中,“护居”与“乌鬼”发音相近,这也促使了“白乌鬼”这一称呼的流传。

随后,为了避免“鬼”字可能带来的负面联想,并且由于在吴语中“乌龟”与“乌鬼”发音相近,鹅便又获得了“白乌龟”这一雅称。加之鹅的长颈常如乌龟般伸展,这也为“白乌龟”的称呼增添了几分形象与合理性。

白乌龟的故事在中国古代文化中颇为丰富。关于鹅的文字记载,最早可能见于先秦的《管子》。而后战国时期的《周礼》中也有提到“鸟之可养使盛大蕃息者,谓鹅鹜之属”。到了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详细对比了鹅与雁的异同:“雁状似鹅,亦有苍、白二色。今人以白而小者为雁,大者为鸿,苍者为野鹅,亦曰鴚鹅,《尔雅》谓之鵱鷜也。”

因此若要寻找鹅的历史身影,我们一定能从远古先民的遗物中寻得线索。在河南安阳的商代王室成员妇好墓中,便出土了精美的玉鹅雕件,展现了鹅的优雅形态。

汉代王褒的《僮约》中已经有了关于鹅的交易记载,表明鹅在当时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的商品。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齐民要术》对鹅的养殖、屠宰及加工流程进行了全面而详细地介绍,标志着鹅的养殖产业在当时已经相当成熟。

而这只白乌龟在魏晋时期之所以声名大噪,更与书法大家王羲之紧密相连。王羲之对鹅的热爱可谓达到了“代言人”的水平。《晋书》中特别提到了一个关于王羲之爱鹅的故事。会稽有个老妇人养了一只鸣声动听的鹅,王羲之想买下来,却遭到拒绝。于是,他邀请朋友一同前去观赏,没想到老妇人为了招待他,竟把鹅杀了做菜。史书记载,王羲之对此叹息良久,这叹息或许是因为失去了这样一只珍贵的鹅,又或许是因为那鹅肉的烹饪并未达到他的期待吧。

不仅文人墨客对鹅情有独钟,随着时间的流逝,鹅在美食界的地位也逐渐凸显。

明朝时期,鹅被视为美味家禽,在朝廷与民间都备受推崇。赠鹅更成为一种时尚。而金坛鹅也就在此时成为江南鹅的代表之一,明代李诩《戒庵老人漫笔》记载:“金坛子鹅擅江南之美,饲养有法,色白而肥…然市无鬻者,士夫之家以此为待宾上馔。”而茅山鹅更是金坛鹅中翘楚,在茅山地区吃鹅的传统已然流传百年。

因此虽然大名唤做“白乌龟”,但我们茅人更喜欢亲切地叫它“卤鹅”。卤水是传承自茅山山民的独门秘方,经过长时间熬煮,让卤水充分渗透到鹅肉的每一丝肌理中,散发出诱人的卤香。卤水的秘方融合了传统与现代,高汤与香料的完美结合,营造出层次丰富的口感。独特的卤制手法和精湛的斩切技艺,更是彰显了茅山白乌龟的独特魅力。

“白乌龟”不仅是一道佳肴,更承载了江南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们的情感记忆。每一口鹅肉都仿佛在诉说着江南的故事,连接着过去与未来。让我们珍视并传承这份美味与文化,让更多的人品味到江南的独特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