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武进日报

寒窗依旧一灯青

日期:01-15
字号:
版面:第[db:版面标题1]版:第A03版:文笔塔 文艺       上一篇    下一篇

臧秀娟

常州寄园通过晚清时期钱向杲、钱振锽筹建、发展,本着对国事、民生的担当,坚持“以天下是非风范为己任”,以“传道、授业、解惑”在教育医疗、文诗书画方面培养很多栋梁人才,对江南文史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寄园:“经世之学”为立身之本

寄园,坐落在常州东门外白家桥北,其首创人钱向杲(1849—1906),字仲谦,号鹤岑,光绪元年(1875)举人,官内阁中书。平生慷慨尚义,关心国家存亡,屡屡上书得不到朝廷重视,愤而返回家乡常州,光绪十三年在菱溪租用汪家2亩田地并自家隙地1亩,构筑钱家林园收徒教授,王鹿鸣等随其学。

“寒窗依旧一灯青,岁岁埋头史复经”,钱向杲平生博览经史, “穷亦兼济”“不在钟鼎,即在杏林”,他教授学生时,要求“自少即以天下为己任不复以家事为意”,奠定了“寄园”学风的基础。钱家林园在钱向杲晚年几乎荒废,使钱家林园即寄园成为儒家文化传承之所的是钱振锽。

钱振锽(1875—1944年),字梦鲸,号谪星,后号名山,钱向杲之子,光绪二十九年(1903)进士,曾官至刑部主事。由于对清末内忧外患的局势、腐败无能的朝廷感到彻底失望,宣统元年(1909)钱振锽毅然弃官回到常州,“闭门绝世事,始读书授弟子”。初期在菱溪家居住地为家族子弟讲学教授,随着学生越来越多,1914年他重修钱家林园并冠名“寄园”,教学内容以经史子集、诗词、书画为重点。寄园治学、讲学不重训诂考据,而重为人处事的义理,谈古论今,纵论天下时势,商讨强国之策。

钱振锽对寄园倾注了半生心力。寄园弟子、曾任《中央日报》社长的程沧波描述寄园:“辛亥之冬,清社既屋,先生束发居乡里,授徒于阳湖东郭之寄园。园广可三亩,饶松竹泉石之胜。”从1909年开始教授学生到1932年寄园闭学,20多年全国多个省份的弟子1000余人前来求学。

钱振锽治学、讲学,“不拘名物训诂之微,而宗文章义理之大者”,他不把经史、《春秋》作为研究的“学术”,而是作为贯穿于日常生活、立身处世、作诗写字的学养。弟子在钱振锽“不拘一格教授,严格训练作文”的教学思想下学习儒学经史文化,老师与学生一起纵论天下大事、强国之策、为人之道、文艺之法。钱振锽要求弟子“以天下是非风范为己任”,成为寄园弟子恪守的“家训”,寄园成为“保存国学、弘扬民族文化”的私立书院。

寄园的教学侧重儒学、经史,以继绝存亡传统的文脉;因材施教,教学互动而相长,并辅以文艺;引导弟子“以君子不器”而无不可器为方向,使可任实事而又富学养。寄园弟子、后参加黄埔军校的沈武回忆寄园:“先生之所以足称为一代国学宗师,一是他的讲学风尚。先生讲学,尚躬行实践,不尚空洞说教,重气节,甚于生命。讲实学,不求虚名。他讲理学,不同于宋明诸儒,而在‘天理良心’四字上下功夫。也就是把天理良心落到立身处世、待人接物和做一切事的实处,为理学的最好体现。他与高谈性理者迥然不同。先生在经学方面也是重义理,讲经世致用;不重考据,跳出汉学窠臼。这是先生的讲学风尚。”寄园强调德才并举、知行合一,无论是经史文章还是家国大义,钱振锽都从自身做起,从实事做起,进而影响学生。

钱振锽:一生躬行“经世致用”

钱振锽的一生切身实践“春秋”学养,他在清朝为国计民生多次上疏,彰显其忠君报国爱民的“春秋”义例之心;不满清廷的腐败辞官归乡,“得天下英才而教之”外,积极参与赈济灾民、宣传抗日等社会活动,无不是济世利民之举。吴江学者金松岑称钱振锽与高吹万、胡石予为“江南三大儒”。

钱振锽要求寄园学生常常吟诵《乾坤正气集》等爱国诗词,培养弟子爱国之心和民族气节。抗日战争中,寄园弟子如胡克敏、程沧波等多人投笔从戎。

钱振锽还倾心倾力为赈灾奋战。民国初年,位于武进的芙蓉圩常泛滥成灾,他奔走各处进行劝募,并购圩田凿而浚之,永为公产,认为这是一种责任。他1930年参与马迹山灾民救灾,1934年参与溧阳灾民救灾,几年后常州遭遇百年未有的旱灾,钱振锽昼夜奔忙,不辞辛劳,在公园鬻书,所得钱款全部用于赈灾,还相约常州文学之士卖字卖画参加赈灾活动。

钱振锽是教育家,更是正义良知的化身。1911年自创孝仁乡图书馆,藏书二千余册。他常于诗篇中抒其愤世嫉俗、悲天悯人的情怀,对老百姓的疾苦充满同情,他在《冻死人》中写道:“老夫夜卧重衾底,绒绳裹衣不去休,默念街头冻死人,此心耿耿何能已……”,拳拳之心跃于纸上。他不畏强御,时恤鳏寡,遇地方豪绅猾吏横行乡里,而民间善良蒙受冤抑者,必奔走呼吁,伸张正义,在常州乡民中有“钱圣人”之誉。

寄园弟子:天下桃李,悉在公门

寄园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经世致用而又兼擅文艺的国士式人才。这些人才有以诗文名世、以书法名世的,如谢玉岑、程沧波等;有以绘画名世的,如谢稚柳、马万里等;更有从事教育的,如冯励青、姚广平、钱叔平等;从医的,如钱永、唐鼎元等;从事报业的,如钱仲易、程沧波等;供职于政府部门的,如谢稚柳、吴作屏等。可见寄园弟子不是供职于政府部门,就是从事于医药、教育工作。就是于文艺功力深厚、声望高华的,也不做职业文艺家,寄园倡导的《春秋》大义始终储于胸中,从而形成一个“寄园系”人文现象,“根深蒂固,在上海、江南乃至全国范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历经数代,绵延至今”。

谢玉岑(1899—1935)是钱振锽门下的第一个学生。少年谢玉岑入寄园一年后,考入上海一所商业学校学贾,玉岑以为“天下贫病”,救国“以理财为急”。钱名山却恪守士为四民之首,当以志道弘毅为任重道远,要他重返寄园。谢玉岑“三年尽通经史,为文章下笔瑰异,独以词赋雄其曹”,故有“江南才子”“江南词人”之誉。后执教于温州浙江十中、上海南洋中学、爱群女中等。

6年的寄园生活,为谢稚柳(1910—1997)的学识及艺术打下深厚的基础,谢稚柳总说“我是从寄园走出来的”。1942年,谢稚柳在敦煌随张大千临摹描制壁画,负责洞窟叙录,成为“敦煌学”重要开创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供职于博物馆,个人艺术创作达到一个又一个高峰。20世纪80年代,他全身心投入到全国古书画的巡回鉴定工作中,他自嘲:“八年鉴定下来,手生了,再也画不出好画了。”在国家利益和个人艺术发生矛盾冲突时,他义无反顾选择国家而不是个人。这种胸襟正是寄园弟子的追求。

程沧波(1903—1990)曾任复旦大学教授兼新闻系主任,中国公学大学部教授,上海《时事新报》主笔、《中央日报》首任社长,台湾政治大学、东吴大学教授等。1937年为蒋介石代笔起草《全国抗战宣言》,有“至于战争既开之后,则因为我们是弱国,再没有妥协的机会,如果放弃尺寸土地与主权,便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7月17日正式发表。毛泽东评价道:“确定了准备抗战的方针,为国民党多年以来在对外问题上的第一次正确的宣言。”

唐玉虬(1894—1988),明代抗倭名将唐顺之十四世孙,钱名山早期弟子之一,与谢玉岑、程沧波并称“三英”。抗日战争期间在成都行医,任空军参谋学校、军士学校国文教官,后任华西大学国文教授;1956年到南京中医学院任古文、中医学教授,由儒而医,医而活人育人,慈心仁术。苦好吟诗,被尊称为近现代“旧体诗大家”。

胡克敏(1909—1981)少年时入寄园,性好绘画,曾入上海美专主修国画。抗日战争爆发后,他毅然投笔从戎,任职空军部门,浴血奋战。后致力于美术教育,在各大专院校美术科任教。“天降大任于斯人”的社会使命和责任意识已浸润到寄园弟子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