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不移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
日期:01-15
版面:
第[db:版面标题1]版:第A03版:文笔塔 观点 上一篇 下一篇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加快建设贸易强国,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维护多元稳定的国际经济格局和经贸关系。开放,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的鲜明标识。党的二十大部署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对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从我国改革开放实践中
汲取的宝贵经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实施全方位对外开放政策,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经济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发展奇迹。我国连续多年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成为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货物贸易总额稳居世界第一,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稳居世界前列,同15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跃升,经济总量增长到126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位。事实证明,这条路符合中国经济转型和发展要求。
中国越开放就会越发展,越发展就要越开放。我们必须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中国经济要发展,就必须敢于到世界市场的汪洋大海中去游泳。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不移实施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坚定不移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坚定不移引进外资和外来技术,坚定不移完善对外开放体制机制,以扩大开放促进深化改革,以深化改革促进扩大开放,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增添新活力、拓展新空间。通过积极参与全球经济合作与竞争,中国不仅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还提升了自身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打造合作竞争新优势,要总结好运用好我国开放发展的成功经验。
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变为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向更高阶段迈进的必然要求,中国经济发展方式已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高水平对外开放是我们破解发展问题的重要动力。过去几十年中国经济发展是在开放条件下取得的,未来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也必须在更加开放的条件下进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扩大开放的举措,是根据中国改革发展客观需要作出的自主选择,这有利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有利于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有利于世界和平、稳定、发展。”通过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引进更多国际先进要素,可以更好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为我国发展扩空间、提质量、增动力;通过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积极吸引外资,可以更充分地借鉴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提高生产效率,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通过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提升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水平,可以扩大高质量产品和服务进口,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的消费需求;通过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主动向世界开放市场,推进国际产能合作,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塑造良好外部发展环境。
在更高起点上
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中国坚定不移扩大开放,将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要全面贯彻落实,持续总结成功经验,支持自贸试验区和自由贸易港试点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要以推动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和《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为契机,进一步激发进口潜力、合理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依法保护外商投资权益,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维护多元稳定的国际经济格局和经贸关系,要坚定维护以世贸组织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制权威性和有效性,积极推动恢复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正常运转,确保全球贸易秩序的稳定与公正,完善细化全面深入参与世贸组织改革的中国方案,坚决维护包括我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成员的合法权益。加强与联合国交流合作,在二十国集团、金砖国家、亚太经合组织等国际平台积极发声,坚决反对单边主义、保护主义,维护多边贸易体制的权威性和有效性。要注重防范化解对外开放的风险,统筹开放与安全,既要在高水平对外开放中确保发展安全,又要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完善与高水平开放相适应的风险防控体系,加快构建现代化风险防控体制机制,着力增强开放监管能力,提高风险防控能力。同时,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增强国内供需韧性,提高国内大循环效率,增强自身竞争能力。
时代越是向前,对外开放的重要性就愈发突出。新征程上,我们要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中国式现代化为引领,不断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打造合作竞争新优势,坚定不移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作者单位:中共常州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