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武进日报

大庙弄:二十六载难忘岁月

日期:01-15
字号:
版面:第[db:版面标题1]版:第A02版:文笔塔 记忆       上一篇    下一篇

1971年8月,江苏省所有的地市报和县报统统被取消,全省只剩下新华日报“一花独放”。“四人帮”倒台以后,全市恢复市报的呼声越来越高。市委书记何冰皓在征求各方面意见后,决定恢复市报。因为当时全国工业学大庆呈如火如荼之势,所以取名为《学大庆战报》。《学大庆战报》临时设在大庙弄26号——一座破楼里,那座楼上下二层,属于危楼,雨天外面大下,里面“嘀嗒”。报纸刚办,常有通讯员来访,上上下下,脚步“咚咚”,那楼房竟有晃动之感。

1980年7月,市委决定成立常州报社(1983年7月1日改为《常州日报》),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李文瑞兼任社长、总编辑,徐荣生同志任党组副书记、副总编,并主持工作。是年10月,一个秋风萧瑟的日子,我由江苏省煤田地质勘探公司调入常州报社。1981年秋,大庙弄26号危房拆除,编辑部临时借用大庙弄里的广播局三楼办公。那时的报社结构比较简单,群工科、美术室、广告科设在大庙弄口的印刷厂,政文科、经济科、副刊科、办公室设在广播局三楼。《常州报》复刊两周年时,市领导与全体员工有张合影,报社编辑部一共只有二十余人。报纸四开四版,发行量有三万多份。

常州报复刊,没有办公用房,徐荣生便将建造新大楼作为第一要务来抓。报纸业务请其他两位副总编分管,自己则一门心思扑在基建上。大庙弄新大楼旧址,有四户居民住宅,拆迁安置,报社无能为力。老徐硬着头皮登门拜访市房管局局长杨桂和分管建委的市领导,请求援助。在他们的支持下,徐荣生带领有关人员上上下下跑了几十趟,半年下来才落实房源,将住户迁走。建筑材料当时实行“双轨制”,“白市”与“黑市”差价翻番,市场上钢筋奇缺,价格昂贵。徐荣生请熟悉贸易、物资和机械系统的老报人吴颖之、倪铁城出马跑建材。常柴厂、常拖厂、常钢厂、冶金厂、齿轮厂等单位的领导听说报社造大楼,都很支持,纷纷鼎力相助。一个多月,建材就被搞定。1982年秋,一座拥有2000平方米的五层办公大楼在大庙弄巍然矗立。记者编辑们搬进宽敞明亮的办公室,兴奋之情溢于言表。新大楼一至四楼为办公用房,五楼则为多功能会议厅。改革开放新风频吹。有段时间五楼曾改建为舞厅,取名“楼外楼”,舞蹈爱好者趋之若鹜,市民们大都知道大庙弄有个“楼外楼”。

十年后,面对全国报业飞速发展的新形势,常州日报社党组和当时的主要负责人乘势而上,提出了“三个一”的宏伟目标,即一幢现代化报业大厦、一张大报、一张晚报。经过全体员工的艰苦奋斗和方方面面的支持,1997年7月,新闻大厦如一把利剑,巍巍然挺立于市中心的大庙弄口,成为龙城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同年,常州日报社建立党委,为市委直属的正处级事业单位。常州日报、常州晚报分别设立编辑委员会,隶属常州日报社领导。2004年,《武进日报》主管单位变更为常州日报社。2005年,创办“龙网”,并于2008年整合为“中国常州网”,传统纸媒开始向数字媒体进军。

1997年至2006年底退休,我在这幢大厦服役十年,充分享受了现代化大厦给报人带来的愉悦。期间,我从日报调到晚报,退二线后又调到社直对外宣传办公室。十年中,我们这些老同志“老来学皮匠”,学会了电脑,实现了无纸化办公,我还参加了江苏省信息化考试,获得了有关证书。

当今社会,35岁以下的青年阅读方式以网络为主。电视、网络、手机等新媒体群雄逐鹿,纸质媒体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许多纸媒为突出重围,除经营报纸广告以外,还开辟商贸公司、出租房屋、开办网络等第二战场,于夹缝中求生存,求发展。为此,常州日报社于2009年在同济桥南和平中路413号启动建设常州报业传媒大厦,该大厦为A座28层、B座20层双子大楼及其裙楼。如今车过同济桥,报业大厦以正在翻阅的一张报纸的雄伟造型,令龙城的市民们眼睛为之一亮。

2014年“七一”前夕,位于大庙弄口的新闻大厦忙得不亦乐乎,常州日报、常州晚报及社直各部门的报人们翻箱倒柜,捆捆扎扎,整装待发。搬家公司的车辆在大庙弄进进出出,来来往往,报社又换新大楼,人人紧张忙碌,个个喜上眉梢。于是,常州新闻大厦从此结束了出版常州两报的历史使命。

今年5月18日晚,改造了近3年的大庙弄正式开街。弄内的中山纪念堂、“武康路大楼”、电视塔灯光秀、音乐喷泉、古银杏树光影、玉佩弄民居的洋房餐厅,时尚与复古并存,新颜共旧貌齐飞。新大庙弄美景目不暇接,令人陶醉。作为一个在大庙弄工作了26年的老报人,由衷祝贺大庙弄老城厢,焕然一新,兴旺发达,为常州古城增光添彩!

右图:1997年10月18日,常州日报社乔迁至新闻大厦。摄影:范总路

岁月留痕 / 李寿生